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其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拼音
译文
【其一】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拿燃烧柴火的光芒跟照乘明珠的光芒作比较,可怜的光彩怎么会相同呢?
【其二】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如藏钩遊戏。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也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四】
谁家住宅建成后又变得破败,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
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
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注释
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元九:即元微之,「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西元八一〇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西元七二五年)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
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
河:黄河。白香山《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徵之,遂定东南。
接舆(yú)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逍遥游》)。舆,本指车厢,亦泛指车。
予:我。
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
浔(xún)阳:指江州。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未届所任:还未到达任所。
届:到。
暇(xiá):空閒时间。
缀(zhuì):撰写。
续其意:谓读元微之《放言》之意。
耳:叹词。
辨:一作「辩」。
底:啥。
臧(zāng)生:指臧武仲,臧孙氏,名纥,官为司寇,在贵族中有「圣人之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武仲凭藉其防地来要挟鲁君。臧,一作「庄」;防,武仲封地。
诈圣:欺诈圣人。
甯(nìng)子:指甯武子。《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荀悦《汉记·王商论》:「甯武子佯愚(装傻)。」知,同「智」。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句:意谓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句: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矇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燔(fán)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此用为名词,指火光。
照乘:珠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为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殊:异。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句:进一步明示辨伪之法,指出若不将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的珠光做对比,怎么会知道它们的光彩有何不同,从而区分出真伪呢?
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
「世途倚伏都无定」句:意谓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地,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尘网:犹尘世,即人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卒:始终。
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
车转毂(gǔ):像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
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曹子建《赠丁翼》:「积善有馀庆,荣枯立可须。」
反覆:谓反覆无常。
藏钩:古代一种遊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通『较』)胜负。」此言荣枯如同藏钩之戏,变化无常,令人难以捉摸。
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
刳(kū)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同「披」)发窥阿门(小曲门)……使人佔之,曰:『此神龟也』。……(命人送)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仲尼(孔子)曰:『神龟……知(智)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遗算),不能避刳肠之患,』」刳,剖开。
「马失应无折足忧」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见《淮南子·人间训》,一般成语词典皆有载,姑从略。折,摔断;足,同「脚」;忧,忧患。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句:以下棋比喻世事的变化不定。
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
祝蓍(shī):古代占卜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不用钻龟与祝蓍」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钻龟、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枕木和樟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日,一作「后」。
「周公恐惧流言日」句:见《史记·鲁国公世家》。
「王莽谦恭未篡时」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馀。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句: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未篡,一作「下士」。
向使:假如。
复:又(有)。
第宅:住宅。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
亲宾:亲人和朋友。
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
炙(zhì)手:热得烫手。比喻权贵势焰之盛。《新唐书·崔铉传》:「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
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迹。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穷巷可张罗。」形容门庭冷落。《史记·汲郑列传》:「夫以汲(jí)、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tián)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汲,汲黯;郑,郑当时;阗,充满。
罗:捕鸟的网。
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閒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未省:未见。
「东海何曾有定波」句:即「沧海桑田」之意,比喻社会剧变,人事无常。晋·葛洪《麻姑传》:「麻姑(传说中仙人名)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时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矣,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北邙未省留閒地,东海何曾有定波」句:言富贵贫贱是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的。
「莫笑贱贫誇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句:为告诫语。前句的「莫」字管「笑」与「誇」二字。后句意谓贫贱、富贵之人,其最后归宿都是一样的。
「泰山不要欺毫末」句: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同『泰』)山为小。」又:「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韩愈《调张籍》诗:「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
颜子:即颜回,字渊。春秋时鲁国人。贫而好学,在孔丘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被后世儒家尊为「复圣」。但早卒,死时年仅三十馀岁。
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姓篯名铿,颛顼帝玄孙,生于夏代,至殷(商)末已八百馀岁。见《神仙传》及《列仙传》。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徵或代名词。
「颜子无心羡老彭」句:谓人寿各有一定,因此不必盲目地羡人长寿,弄得成天忧心忡忡。
槿(jǐn):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嫌身:嫌弃自己。
漫:随便。
厌生:厌弃人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繫何情」句:说明死和生都是自然的规律。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序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态度并告诫世人。第一首诗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第二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第三首诗流传最广,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若想对人、事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第四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第五首诗艺术地说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规律这一道理,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虽通篇议论说理,但启人深思,并不乏味。
赏析
第一首诗放言政治上的辨伪。「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首联二句单刀直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奸而诈圣,甯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的高贤。「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也不是珍珠,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这两句意思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没有人赏识人才,人才即使再贤能也于事无补。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第二首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作者以诗言理,阐述了《老子·五十八章》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之间的倚伏关係,从而说明坏事可以转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转变为坏事,显示了朴素的矛盾转化的思想,即朴素的辩证观点。诗中所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样。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当然,这是诗句,不可能讲得那样细致,今人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第三首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增强了诗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更曲折、更有波澜,产生了如设置悬念的效果。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第四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甲第贵宅会破败了,亲人朋友也会死亡;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也会变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今人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性的启示。
第五首诗说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不必强求寿命的长短,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没有遗憾。「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朝真暮伪:早上还真实晚上就虚假了。
- 底事:何事,什么事。
- 臧生:春秋时的臧武仲。
- 诈圣:伪装圣贤。
- 甯子:春秋时卫国大夫甯俞,字武子。
- 佯愚:假装愚笨。
- 燔柴:祭祀时烧柴。
- 照乘:光亮能照明车辆的宝珠。
翻译
其一 早晚真假有谁能分辨,古往今来什么事没有。 只喜爱臧生能伪装圣贤,可知道甯子会装愚笨。 萤火虫有光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珍珠。 不采取燔柴和照乘珠,它们的光彩又有什么不同。
其二 人世路途起伏不定,尘世的罗网牵缠始终不停。 祸福循环就像车轮转动,荣耀和枯萎反复如同手藏钩游戏。 神龟即使灵验也难免被剖肠之祸,马失蹄也不应有断足的忧虑。 不相信你就看那些下棋的人,输赢要等到棋局结束才知道。
其三 赠给你一个方法解决狐疑,不必用龟甲和蓍草占卜。 检验玉要烧三天才知道真假,辨别木材要等七年才知品质。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时候,王莽谦恭还未篡权之时。 假如他们当初就死去,一生的真伪又有谁知道。
其四 谁家的宅第建成又破败,何处的亲友哭后又唱歌。 昨天屋中还热得可灼手,今天门外就可以设网张罗。 北邙山没有空闲的地方,东海哪曾有固定的波浪。 不要笑贫贱的人夸赞富贵的人,最终都成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会小看细微的尘土,颜渊也无心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千年终究也要腐朽,槿花一天也能独自荣耀。 何必贪恋尘世时常担忧死亡,也不要嫌弃自身随便厌弃生命。 生和死都是虚幻的,虚幻的人和哀乐又有什么关系。
赏析
这组诗主题集中,或议或叙,围绕着对人事真伪、祸福、生死等问题的思考与感悟。诗中运用多种比喻和事例来阐述道理,如以萤火虫和露水比喻虚假的事物,通过臧生和甯子的例子说明真伪难辨。语言质朴自然,道理深入浅出。总体来说,体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