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一切物质现象的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一切物质现象的肉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一切众生心事的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一切众生心事的天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照见一切实际现象的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照见一切实际现象的法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碍的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碍的佛眼。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恒河中所有沙子,佛说它是沙子吗?是的,世尊,如来说它是沙子。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一恒河中的所有沙子,有像沙子那么多的恒河,又像那么多恒河所有沙数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说它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像那么多国土中的所有众生有很多种心,如来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很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种种心。好比一切泡沫同一海水,但一切众生固执泡沫为己心,与风作浪,生生灭灭的泡沫始终不离海水,海水自然悉知悉见。为什么呢?如来说一切众生种种心都是虚妄心,只是循业所起的一种意识作用,但是众生染着五欲,错谬地以为意识作用为己心,比如与风作浪所起的泡沫,泡沫只是海水波动的现象,泡沫并不是海水的原状,若知种种心是虚妄心,只是假名为心,则见无上正等正觉心,比方泡沫与海水,若知泡沫只是海水的波动现象,但没有海水就没有泡沫,见泡沫则见海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同这番道理,我们缩小心量以泡沫为己心,住心在泡沫上而见不到海水,若不住泡沫则见海水,不住妄想心则显现无上正等正觉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过去心了不可得,现在心了不可得,未来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意识现象,相继不断使我们错谬地以为己心。诸君!若不住相,见诸心非心,现前便见无上正等正觉心。当知,泡沫虽不是海水的原关,却也是海水啊!还不悟吗?
注释
肉眼:五眼之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序
本章说只要把握了空无宗旨,就能超越万相——“一体同观”。说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也就是这五种眼从“万法皆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也可以说都不是眼。说多得像无限恒河无限沙数的世界中的无限众生的无限心念如来都知道,其实是说这些心念也都是空无,不应执著。所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念都不可得。这就是标目所说“一体同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意为"善听者"或"谛听者"。
- 如来:佛陀的自称,意为"过来人"或"觉悟者"。
- 肉眼:指普通人的视觉。
- 天眼:佛教中的概念,指超越肉眼的洞察力,能见常人所不见。
- 慧眼:智慧之眼,指洞悉事物本质的洞察力。
- 法眼:佛教中指能看透佛法真谛的眼睛,即悟性。
- 佛眼:最高层次的洞察力,象征佛陀对世间万象的彻悟。
- 恒河:古代印度的大河,此处比喻数量众多。
- 沙:此处比喻微小的事物。
- 如是:如此这般,即这样。
- 宁为多不:意思是这是否很多呢?
翻译
须菩提啊!你觉得怎么样?佛陀有没有普通人的肉眼呢? 是的,世尊!佛陀确实有肉眼。
须菩提,你觉得呢?佛陀有没有天眼,能看到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 是的,世尊!佛陀有天眼。
须菩提,佛陀有没有智慧之眼,能洞察一切? 对的,世尊!佛陀有智慧之眼。
那佛陀有没有能够看透佛法的法眼呢? 没错,世尊!佛陀有法眼。
还有,须菩提,佛陀的佛眼,能洞察宇宙真理吗? 对的,世尊!佛陀有佛眼。
再问你,你说恒河里的沙粒,佛陀说它们是沙粒吗? 是的,世尊!佛陀这样说。
如果有一恒河那么多的沙粒,又有这么多恒河,每个恒河里都有这么多沙粒,这些沙粒的数量,与佛界相比,哪个更多呢? 非常多,世尊。
佛陀告诉须菩提,你所在的世界里,所有的生命,无论有多少种心思,佛陀都了如指掌。因为佛陀说,所有的念头都不是真实的,但这正是心的本质。须菩提,过去的心已经不存在,现在的心也无法抓住,未来的心同样不可触及。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佛陀对世间万象的理解,包括他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心灵的深刻认识。通过"恒河之沙"的比喻,佛陀强调了宇宙之大和个人之渺小,同时也揭示了佛法中关于"无常"和"空性"的理念,即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佛陀的"无眼"实则是"无所不知",他看破了肉眼所见的表象,直指人心和世界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