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 缑(gōu)氏: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 屯留:地名,在今山西长治市屯留区。
  • 南阳:地区名,在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当时属魏国领地。
  • 南郑:地名,在今陕西汉中。
  • 二周:指战国时的西周、东周两个小国。西周都巩(今河南巩义西南),东周都洛阳。
  • 西辟:西部偏僻。“辟”通“僻”,偏僻。
  • :陈述、说明。
  • 与国:盟国、友好国家 。

翻译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主张讨伐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见解。” 张仪回答说:“我们先亲近魏国,交好楚国,然后出兵到三川郡,堵住轘辕、缑氏的通道,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让魏国切断南阳的交通,楚国兵临南郑,咱们秦国进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二周的城郊,声讨周天子的罪行,进而侵占楚国和魏国的土地。周天子自知无法挽救,必定会献出九鼎之类的镇国之宝。我们据有九鼎,掌握着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谁敢不听从,这是成就帝王之业啊。如今那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还是戎狄各族的首领,我们使军队疲惫、百姓劳苦也难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也算不上有多大好处。我听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上,争利的人要在市场上。’如今三川之地、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您却不去争取,反而去争夺戎狄之地,这离成就帝王之业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想要使国家富强,一定要开拓它的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成就王业,一定要广施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自然就随之而来。’如今大王的疆土狭小,百姓贫穷,所以我希望先从容易的事情做起。那蜀国,虽然是西部偏僻的国家,是戎狄各族的首领,但他们国内却有像夏桀、商纣那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去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简单。占领了蜀国的土地,足以扩大秦国的疆土;得到了蜀国的财富,足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备又不伤害民众,蜀地就已经归服了。所以,攻克蜀国,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残暴;把蜀国的财富都取尽,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能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能获得禁止残暴、平息叛乱的美名。如今要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这可是恶名啊,而且未必能获得什么好处,还会有不义的名声。去攻打天下人都不愿意攻打的对象,是很危险的。请让我说说原因吧:周王室,是天下诸侯的宗主;韩国,是周王室的友好盟国。周天子要是自知将会失去九鼎,韩国要是自知将会失去三川之地,那么这两国必定会齐心协力联合起来,依靠齐国和赵国,并向楚国和魏国求助。他们会把九鼎献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大王您是阻止不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以不如攻打蜀国来得周全稳妥。” 秦惠王说:“好!我听你的。”于是最终出兵讨伐蜀国,用了十个月就攻克了蜀国,平定了蜀地,把蜀王的名号改称为侯,还派陈庄去做蜀地的相国。蜀国归属秦国后,秦国更加富强,使诸侯们都不敢小看它了 。

赏析

《司马错论伐蜀》通过司马错和张仪两人在秦惠王面前关于秦国战略方向的争辩,展现了双方不同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维。 张仪主张伐韩,其着眼点在于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实现“王业”,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政治蓝图。但这种策略风险较大,不仅可能背负恶名,而且一旦引发其他国家联合反抗,局势将难以把控。 司马错则力主伐蜀,从秦国当时“地小民贫”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通过开拓疆土、获取财富来增强国力的务实路径。他认为伐蜀既能广地富民,增强秦国自身实力,又能以正义之举获得良好名声,而且风险较小。司马错的观点更具现实可行性。 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辩论赛,逻辑清晰,论证充分。二人紧紧围绕各自论点,从不同角度阐述利弊,针锋相对,跌宕起伏。深刻体现了在战国纷争的局势下,各国对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谋划和思考,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期政治家们的智慧和风采 。

刘向

刘向

西汉沛人。本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歆之父。治《春秋谷梁》,以阴阳休咎论时政得失,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后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专权,议欲罢退之,被谮下狱。成帝即位,得进用,更名向,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校阅中秘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 5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