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出自 现代汪精卫 的《 慷慨篇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拼音

译文

痴绝的精卫鸟衔石投海。海波无际,浮泛愁色。 孤零零的飞着,不知疲倦,不愿随波逐流。 姹紫嫣红的色彩知道不能渲染。 等到花开日,认取那血痕的色泽。 在燕地慷慨悲歌,即使做了阶下囚也从容不迫。 砍了头也和我心意,不辜负我少年的豪情。 只要心魂流传,剩下的身躯由它成灰。 磷火不会熄灭,夜夜在燕台闪耀。

注释

慷慨篇:又名《被逮口占》。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慷慨篇: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表达豪情壮志或悲愤之情。
  • 汪精卫:近代中国政治人物,曾参与抗日运动,后投靠日本,成为卖国贼。
  • 衔石成痴绝:比喻忍受极大的痛苦或困境,形容决心坚定。
  • 沧波万里愁:形容广阔的水面带给人无尽的忧愁,可能暗指汪精卫内心的苦闷。
  • 孤飞终不倦:即使独自飞行也毫不懈怠,暗示其不愿随波逐流。
  • 羞逐海鸥浮:以海鸥的自由自在为耻,表示自己不愿意像他们那样随随便便。
  •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色彩鲜艳的花朵,喻指美好的事物。
  • 渲染难:指想要描绘这些美丽很难,可能暗示现实的残酷和无法改变。
  • 他时好花发:将来某一天,美好的事物会再次绽放。
  • 血痕斑:暗指悲剧或牺牲的痕迹,与“好花发”形成对比。
  • 慷慨歌燕市:效仿古代英雄荆轲在燕市慷慨赴死的行为。
  • 从容作楚囚:镇定自若地接受命运,如楚囚一般,表现出他的决绝。
  • 引刀成一快:引用典故,表示愿以一死来解脱内心的痛苦和罪恶。
  • 不负少年头:不辜负年轻时的热血和理想。
  • 残躯付劫灰:自己的身体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化为乌有。
  • 青磷光不灭:象征着精神不死,暗示汪精卫虽身死但精神犹在。
  • 夜夜照燕台:青磷光照亮了燕台,可能寓意其灵魂在黑暗中仍有所追寻。

翻译

面对困苦,我坚定如石,心中充满万里忧愁。即使孤独飞翔,我也永不疲倦,宁愿忍受苦痛,也不愿像海鸥般轻易妥协。世间繁花虽然美丽,却难以描绘我心中的凄凉。未来或许会有美好的日子,但我只记得那些血染的教训。我在燕市慷慨高歌,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为那一瞬的解脱,不愧对青春年华。我的灵魂虽残破,但仍留在世间,化为黑夜中的磷火,照亮曾经的舞台——燕台。

赏析

这首诗是汪精卫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自我评价,既有对过去的痛苦回忆,也有对未来抉择的坚决态度。通过比喻和典故,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尽管汪精卫后来走向了背叛国家的道路,但诗中仍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诗人以“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作为结尾,暗示其虽身死,但精神和罪行将永远被历史铭记,这种强烈的讽刺和警示意味贯穿全诗。

汪精卫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辛亥革命后,又留学法国。1910年3月,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曾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1938年12月潜逃越南,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汪伪国民政府,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1944年11月,病死于日本名古屋。有《双照楼诗词稿》。 ► 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