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
鸿雁搴南去,乳燕指北飞。征人难为思,愿逐秋风归。
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合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适忆三阳初,今已九秋暮。追逐泰始乐,不觉华年度。
飘飘初秋夕,明月耀秋辉。握腕同游戏,庭含媚素归。
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
凉秋开窗寝,斜月垂光照。中宵无人语,罗幌有双笑。
金风扇素节,玉露凝成霜。登高去来雁,惆怅客心伤。
草木不常荣,憔悴为秋霜。今遇泰始世,年逢九春阳。
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常恐秋叶零,无复莲条时。
掘作九州池,尽是大宅里。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
初寒八九月,独缠自络丝。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
秋爱两两雁,春感双双燕。兰鹰接野鸡,雉落谁当见?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拼音
所属合集
序
《子夜四时歌》为南朝乐府民歌,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或眷恋之情。现存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又称《吴声四时歌》或《子夜吴歌》,简称《四时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搴(qiān):拔取,采取。
- 冶游:野游,原指男女春天或节日里外出游玩,后专指狎妓。
- 三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
- 泰始:公元 265 年至 274 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
- 素节:秋令时节。
- 秋霜:秋日的霜。
- 九州池:池名。
- 郎唤侬底为:郎叫我干什么。侬,我。底为,干什么。
- 雉(zhì):鸟,雄的羽毛很美,尾长;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善走,不能久飞。
翻译
- 秋风清爽感觉有些时候凉爽了,明月挂在高远的天空上。美丽的女子整理寒衣,万千个衣结伴着捣衣声很是辛劳。
- 清凉的露水凝结得像玉一样,凉风中半夜时分刮起。情人还没回来入睡,在外冶游在明月下漫步。
- 鸿雁向南方飞去,乳燕指向北方飞翔。出征的人难以忍受思念之苦,愿意追逐秋风回家。
- 打开窗户是秋天的月光,熄灭蜡烛解开罗裳。在帷帐里一同欢笑,整个身体散发着兰蕙的香气。
- 回忆起当初三阳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九秋的傍晚。追逐着泰始年间的欢乐,不知不觉年华就过去了。
- 在初秋的傍晚飘飘然,明月照耀着秋天的光辉。手握着手一同游戏,庭院中带着妩媚素净归来。
- 秋夜凉风刮起,天空高远星星月亮明亮。闺房里竞相装扮,绮丽的帐子里等待双人的情意。
- 凉爽的秋天打开窗户睡觉,斜斜的月光照射下来。半夜里没有人说话,罗帐里却有两人的笑声。
- 金风吹动秋令时节,玉露凝结成霜。登高望着来来去去的大雁,惆怅的心因为客居他乡而悲伤。
- 草木不会长久繁茂,因为秋天的霜而憔悴。如今遇到泰始年间的世道,又正是每年春天如九阳般的好时景。
- 自从分别后欢乐不再来,哪一天不在相思。常常担心秋天的叶子凋零,不再有像莲花枝条那样的时候。
- 挖掘建造九州池,全在大的宅院里。处处种着芙蓉,辗转得到莲子。
- 初寒的八九月,独自缠丝织寒衣。寒衣还没有织完,郎叫我干嘛呢?
- 秋天喜爱那一对对的大雁,春天感慨那一双双的燕子。苍鹰捕捉野鸡,野鸡掉落谁又能看见?
- 仰头看着桐树,桐花特别让人怜爱。希望天上没有霜雪,桐子能结千年。
- 早晚都有白露产生,秋风凄凉漫漫长夜。回忆起郎需要寒衣,趁着月光捣白素准备寒衣。
- 秋风进入窗户里,罗帐飘起。仰头看着明月,把情意寄托在千里的月光上。
- 分别在三阳初时,盼望归还在九秋傍晚。厌恶看见那向东流去的水,终年都不会向西回望。
赏析
这组《子夜四时歌之秋歌十八首》描绘了秋日的各种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感。诗中通过对秋风、明月、大雁、寒衣制作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凉爽、萧索以及人们在这个季节里的相思、哀怨、欢喜等丰富情感。如“鸿雁搴南去,乳燕指北飞”通过描写候鸟的迁徙表现出离别的氛围和思念之情;“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则营造出一种高远宁静的秋夜意境。同时,也有对时光流逝、女子思念情郎、生活场景等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