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
但看陌上携手归,谁能对此空相忆。
幽宫积草自芳菲,黄鸟芳树情相依。
争风竞日常闻响,重花叠叶不通飞。
当知此时动妾思,惭使罗袂拂君衣。
江东大道日华春,垂杨挂柳扫清尘。
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
衔悲揽涕别心知,桃花李花任风吹。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拼音
注释
题注:《升庵诗话》卷十三所收该诗的末尾还有两句:“昨别下泪而送旧,今已红妆而迎新。”并注曰:“娼楼之本色也。六朝君臣,朝梁暮陈,何异於此。”
江东:自汉至隋唐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两岸地区为江东。作者萧子显出身南梁皇族,南梁的都城是建业(即今南京),属江东地域。诗中所写的场景也当是江东。
垂杨挂柳:垂挂着枝条的杨树柳树。
清尘:轻盈的尘土。清,一作轻。
日华:太阳的光辉。
淇水:即淇河。《诗经·卫风·氓》应属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爱情叙事诗,它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氓》中三次咏及淇水(“送子涉淇”、“淇水汤汤”、“淇则有岸”)开“淇河——爱情河”之先河。之后,历代有不少咏及爱情的诗赋中常常出现“淇水”的意象。这里的“淇水昨送泪沾巾”,只是将“淇水”作为爱情的“阻滞”(障碍)来写,它是“阻滞”的抽象化或象征,“淇水”并非诗中那对恋人的相恋之地。但诗中恋人爱情的“阻滞”具体是什么,该诗并未交代。
红妆:妇女的红色装饰。
宿昔:亦作“夙昔”,从前,旧日。
序
《春别诗四首》的作者是萧子显,写一位热恋中的男士回忆昨日与恋人难得一聚时的愉快和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二句景中寓情,透过所写美景,我们可以读出这对恋人的昨日相聚是多么惬意和珍贵。末二句以“淇水”这一古代恋情诗中常用的“阻滞”意象,寓含着这对恋人相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昨日依依惜别的情景仍浮现在眼前,并充满着对恋人的思念和想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莺:鸟名,黄莺。
- 燕:燕子。
- 比翼:比喻夫妻恩爱,形影不离。
- 陌上:田野小路,乡村道路。
- 罗袂:丝质的手帕。
- 江东:长江下游地区,古代指吴地。
- 淇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北部。
- 宿昔:昨夜,以前。
- 红妆:女子的打扮,代指女子。
- 桃花李花:春季开花的植物,象征短暂的美和离别。
翻译
黄莺与燕子双飞如伴,千万条杨柳同色绿成一片。看着田野上的情侣携手归家,谁又能独自回味这别离的滋味。
深宫里杂草独自盛开,黄鸟与花树相互依赖。它们争夺春风,常常发出声响,繁花重叠却难以飞翔。这让我深知此刻触动了我内心的情感,羞愧于手帕拂过你的衣襟。
江东的大道沐浴着春光,垂柳轻拂,扫去尘埃。昨日淇水边,你的眼泪打湿了我的巾,你的容颜或许已换了新的模样。
带着悲伤,我含泪告别,心中明白。桃花、李花任凭风吹散,本知人心难比树木长久,却未料到人的别离竟如花儿凋零般凄凉。
赏析
这四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对分别的深深感慨。第一首通过莺燕比翼和杨柳共色,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情侣的亲密。第二首以宫中的花草和鸟树的动态,寓言式的表达了离别后对对方的思念。第三首借江东春景和淇水泪痕,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感伤。最后一首以花的飘落象征人的别离,感叹人心的易变和离别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离别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