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常:一般的,普通的。 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无名:指无形。 有名:指有形。 母:母体,根源。 眇:通「妙」,微妙的意思。 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谓:称谓。此为「指称」。 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宇宙的根本法则或道理。
  • 恒道:永恒不变的规律。
  • :命名或概念,这里指对事物的称谓。
  • 恒名:永久不变的名称。
  • :虚无、空寂的状态,也可理解为宇宙的原始状态。
  • :存在、生成,代表万物的产生。
  • :起源,万物的开端。
  • :根源,孕育万物的母亲。
  •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 :奥秘、深不可测。
  • :边界、极限,引申为事物的本质。
  • :深远、幽深,这里形容难以言表的高深。
  • 众妙之门:众多奥秘的入口,比喻通往智慧和领悟的途径。

翻译

宇宙的规律,是可以描述的,但并非固定不变。万物的名称,也是可以定义的,但并不是永远不变的。"无",代表天地万物的起点;"有",则是所有生命的源泉。因此,常常去探寻那无形的"无",可以洞察其神秘的奥妙;而经常观察那有形的"有",则能触及其本质的边界。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现象,实则出自同一源头,都深藏玄妙。这玄妙之中的玄妙,就像一个通往无数奥秘的大门。

赏析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宇宙的本源与变化之道。他强调"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它既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又是超越言语的神秘力量。"无"和"有"的对立统一,象征着宇宙的生生不息。通过"无"和"有"的观察,老子引导人们去探索世界的本质,揭示了深邃的哲理。这一章以简洁的语言,开启了对道家哲学核心理念的探讨,体现了老子的超然智慧和对宇宙奥秘的敬畏。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