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生发滋养万物但不拥有它,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斯:这。
恶已:恶、丑。已,通「矣」。
相:互相。
形:通「刑」,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盈:充实、补充、依存。一作「倾」。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作:兴起、发生、创造。
赏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斯:则,就。
- 已:语气词,同“矣”。
- 相:交互,相互。
- 盈:包含,充盈。
翻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做那些无为之事,施行不用言辞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倡导,生养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成功了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赏析
这一章老子阐述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观点,展现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他强调了“无为”与“不言之教”的重要性,倡导顺应自然,不刻意去干预和有为。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对于人们理解事物的相对性、尊重自然规律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片面地追求美和善等概念,而应认识到其背后的复杂性和相对性,保持一种平衡和智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