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上:一作「尚」,即崇尚、尊崇。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盗:窃取财物。 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使民不乱:一作「使心不乱」、又作「使民心不乱」。 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虚,空虚。 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敢:进取。 弗为:同「无为」。 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句:一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又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赏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贤:崇尚贤才。上,同“尚”,崇尚、尊崇。
  • 盗:窃取财物。

翻译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互相争夺;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让人贪心的事物,使人民的心性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人民内心纯净,让人民吃饱肚子,弱化人民的志向,增强人民的筋骨。始终让人民没有巧诈的心机与过多的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务罢了,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赏析

这一章体现了老子的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他强调不刻意去推崇某些事物,以免引起人们的过分追逐和竞争,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通过让人们内心安定、生活满足,减少欲望和心机,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状态。这种治理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后人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入思考。它启示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要过度干预,应顺应自然和人性的发展,保持一种适度和平衡。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