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注释

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察察:严厉、苛刻。 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其无正也: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句:意谓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 「人之迷,其日固久」句: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徵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闷闷:昏昧,此处可理解为宽厚。
  • 淳淳:质朴厚道。
  • 察察:严苛。
  • 缺缺:狡诈。
  • :棱角。
  • (guì):刺伤。

翻译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严苛烦琐,人民就狡诈抱怨。因此,圣人行为方正却不生硬,有棱角但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却不刺眼。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深处。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赏析

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了执政之道和福祸相依的道理。他强调执政者应宽厚,这样百姓才会质朴,若过于严苛则会导致百姓狡诈。接着阐述了圣人的品德和行为特点。后面关于福祸相依的观点极具辩证思维,说明事物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界限。这种观点提醒人们要用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同时也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人们保持警醒和思考。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