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注释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勇敢、坚强;不敢,柔弱、软弱。此句意为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命。 或利或害:勇于柔弱则利,勇于坚强则害。 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繟然:安然、坦然。 天网恢恢: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广大、宽广无边。 疏而不失: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赏析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主观意志取代客观实际,并不是懦弱和软弱的代名词。我们同意老子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应该是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敢:勇敢,指逞强好胜之心。
  • 勇:勇气,此处指不畏。
  • 孰:谁。
  • 繟(chǎn)然:宽缓、安然的样子。

翻译

有勇气而逞强好胜就会遭到杀害,有勇气而不逞强好胜就能生存。这两种勇气,一个会带来好处,一个会带来祸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自然的规律是,不竞争却善于取胜,不说话却善于回应,不召唤却自己到来,宽缓却善于谋划。自然的法网宽广无边,稀疏却不会遗漏。

赏析

这一章老子阐述了关于勇气的不同运用和自然之道的特点。他强调了逞强好胜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而保持内心的不逞强、顺应自然反而能存活。对于上天所厌恶的难以完全知晓原因。自然之道具有不争而取胜、无言而回应、不唤自来、从容善谋的特质。最后用“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形象地表达了自然法则的无所不在和公平。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可肆意妄为。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