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出自 苏轼 的《 新城道中二首 ·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拼音

译文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注释

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这两首七律组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这是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赏析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这是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这组七律的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积雨:指久雨。
  • 铜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 西崦(yān):西山。

翻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去,吹停了那在房檐间连续下着的雨。山岭上晴空万里白云像戴着棉絮帽子,树梢上升起的太阳像挂着的铜钲。野生的桃花在篱笆旁含笑绽放,溪边的柳树自在地摇曳着,溪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沙石。西山里的人家应该是最欢乐的,在煮葵烧笋来给忙于春耕的人们送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的山村景象。诗的首联写东风仿佛通人心意,吹停了雨,为出行创造了条件。颔联和颈联生动地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白云如絮帽,初日如铜钲,野桃含笑,溪柳自摇,画面感极强,展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尾联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祥和与欢乐,人们忙着春耕,充满了生活气息。全诗情景交融,节奏明快,表达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