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拼音

译文

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注释

亡:一作「忘」。 又:一作「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东坡从徐州守调知湖州。因反对王介甫新法,诗文多讥新法及因新法而显赫之“新进”,故新党以“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劾之。八月,捕于湖州,押至汴京。在御史台狱中四月,讯官力罗罪名,多方株连,必欲置死地。赖吴冲卿、范景仁诸元老重臣上书营救,及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出面干预,神宗才下令从轻发落,于十二月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结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因其有诗文往来而受株连的大小官员有张乐全、王晋卿、司马温公和胞弟颍滨等二十余人。史称“乌台诗案”。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议政而系狱者,东坡第一人。 这首诗是东坡在狱中寄胞弟颍滨托付后事所作。颍滨小东坡四岁,自幼相伴,从政后,更是政见一致。东坡曾云:“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兄弟情谊,到老不衰。当时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判官的颍滨闻东坡下狱时,沈知其害,立卽上书神宗,自诉闻东坡下狱消息后,“举家惊号,忧在不恻”,“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死为幸……”后“乌台诗案”结,颍滨贬筠州(今江西髙安)酒监。 东坡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颍滨,诗中向颍滨进行解释和关照。 在被押往狱中的途中,东坡和长子苏维康一起动身;东坡与维康约定,送饭衹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维康严格遵守约定一个多月,恰逢粮尽,于是去找人想办法,嘱托一个亲戚代送饭时忘记与父亲东坡的约定相告,亲戚偶然弄到鲊鱼(腌鱼)就送了过去,东坡见状大惊,以为罪将不赦,想要向宋神宗求情却无路可通,于是写了两首诗给颍滨。东坡也大体料到狱吏不敢私传信件,神宗看到此诗也为之动容,东坡的笔下,亲情的力量感天动地。弟弟颍滨在兄入狱期间,连连上表皇帝,欲解除在身之官以赎兄罪,就连已退休在家休养的大臣张乐全也为之痛心不已,写下一封亲笔信,派儿子张恕连夜进京营救,这才从宽处理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圣主:对皇帝的尊称,这里指宋神宗。
  • 小臣:苏轼自称,是臣子面对君主时的谦称。
  • 愚暗:愚笨不明事理 ,这里是自谦之词。
  • 亡身:使自身陷入困境乃至危及生命 。
  • 百年:指人的寿数,通常以百岁为极限。
  • 是处:处处,到处。
  • 他时:日后、将来。
  • 未了因:没有了却的因缘。

翻译

圣明的君主就像那广阔无垠的天空,庇护着世间万物,让大地处处都是春天般的生机盎然。而我这微小的臣子却愚笨糊涂,自己做出了危及自身的事情。人生还没走到百年呢,却好似要提前去偿还宿债。一家老小都跟着我无所归依,这下更是拖累了他们。这世上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我的尸骨,将来在某个夜雨敲窗的时刻,怕是你独自一人会为我黯然伤神。我只希望能和你世世代代都做兄弟,继续了结今生未完成的缘分。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囹圄之中写给弟弟苏辙(子由)的诗作,感情真挚深沉,令人动容。开篇苏轼以“圣主如天万物春”,用宏大壮阔之景来对比“小臣愚暗自亡身”的自己,展现出一种深深的自责与无奈。诗中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写出他自知大祸临头,不仅自己命不久矣,还连累了家中老小,尽显对家人的愧疚之意。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前半句豁达超脱,仿佛将生死看透;后半句却又想到留下弟弟一人在未来面对漫漫夜雨伤心难过,体现出与弟弟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最后“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直接抒发了对兄弟手足情谊的珍视,希望来生还能继续做兄弟,把这一生未说完的情、未走完的路都在来生进行下去,真挚的情感如涓涓细流,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整首诗既有对自身命运的喟叹,又有对亲情的无尽眷恋,充分展现了苏轼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