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拼音

译文

策马提缰赴征途,哽咽不语别至亲。 若问将要何处去?官事繁杂缠我身。 放声长叹沿北渚,离思郁结在南津。 不停前进行已远,野途荒漠空无人。 山泽众多且弯曲,草木丛生极茂繁。 猛虎咆啸深谷底,山鸡鸣叫在树巅。 凄风呼叫彻夜刮,离群野兽跑我前。 触景感物生悲绪,深深思念更缠绵。 久久伫立望故乡,顾影自怜多忧烦。

注释

洛:洛阳。 总辔(pèi):控制缰绳。辔,驭马的缰绳。一作“㧾辔”。 之:往,至。 世网:尘俗社会的一切,喻指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婴:纠缠,羁绊。 “世网婴我身”句:作者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是不得已而为之。 永叹:长久叹息。 遵:顺着,沿着。 北渚:北面的水涯。 遗思:犹怀念。 结:郁结,形容忧愁、气愤积聚不得发泄。 津:指渡口。 “遗思结南津”句:意指与亲人在南津的离别,是那么令人郁结满怀。 纡馀:迂回曲折的样子。纡,屈曲、曲折。 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杳:幽暗。 阡眠:草木茂密貌。 哀风:凄厉的寒风。 中夜:半夜。以上八句指作者旅途中的所见。

《赴洛道中作二首》作于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作者携弟弟陆雲离开家乡赴洛阳途中。这是第一首诗,写作者在旅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表现了思乡之情和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写诗人悲伤地辞别亲人,离开故乡,骑马上路了。诗人没有说他要去哪里,只是说:世间的事缠绕着我,使我无法脱身。前两句写辞别上路,是紧扣“赴洛”题意。辞别而至于低声哭泣,这固然是由于古人往往把离别看做一件大事,正如齐梁诗人江淹在《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也是由于诗人前途莫测而感到悲哀。後两句一问一答,而答非所问,似有难言之痛。据《晋书·武帝纪》载,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晋武帝“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而《晋书·陆机传》说:“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这样的人才,又出身名门,当然不乏官员推荐。迫于官府之命,赴洛阳似非他心中所愿意的,故以“世网”缠身喻之。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写旅途中的忧思。诗人沿着向北的小洲往前走,思念纠结在故乡——南边的渡口。走啊走啊,越走越远,荒野的小道空旷不见人的踪影。一路上,他充满叹息和忧愁。这里记述的主要是行程,沿着“北渚”向前走,路越走越远,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终于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的心上满载着忧愁。“野途”句引起下文,诗人开始着力描写沿途的自然山川景物:“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意思是说: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山林川泽逶迤曲折向前延伸,草木丛生,茂盛稠密。深深的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高的树巅有金鸡啼叫。半夜里悲风袭人,孤零零的野兽从我跟前走过。这里所描写的景物,除了山川、草木之外,还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不能不使人感到胆战心惊。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令人想起王粲的《登楼赋》。这篇抒情小赋写道:“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这里写寒风四起,天空暗淡无光,野兽慌慌张张寻找它们的同伴,鸟儿相对悲鸣,展翅高飞。原野上一片寂静,只有征夫在赶路。王粲描写的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如此说来,陆机笔下所描写的令人感到恐怖的景物,不仅渲染了环境的险恶,而且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在赴洛阳途中心境之不宁。这是因为诗人在赴洛阳之後的前途实在是吉凶难卜。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自然景色触动了诗人,从而产生了悲哀的感情。深沉的忧思纠缠郁结,绵绵无尽。诗人伫立山上,眺望故乡,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身影,只有自己怜悯自已了。诗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和生离死别的悲哀步上赴洛阳的道路,面对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激起他无限的愁思。孤独、失意、怀乡、自怜的感情油然而生。前途茫茫,他感到惆怅迷惘, 陆机的诗注意词句的华美,讲究排偶。这种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都是华美的排偶句子。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总辔(pèi):控制缰绳。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 世网:比喻社会上复杂的关系。
  • :缠绕。
  • 北渚(zhǔ):北边的水涯。渚,水中小块陆地。
  • 南津:南边的渡口。

翻译

拉紧缰绳登上漫长的路途,悲痛哽咽着辞别亲密的亲人。请问你要到哪里去?是复杂的社会关系束缚住了我自身。长久叹息沿着北边水涯前行,遗留的思绪在南边渡口凝结。不停地行走就已经渐渐远去,野外的路途空旷没有人烟。山峦湖泽纷繁曲折,树林草丛深远茂密。老虎在深深的山谷底咆哮,公鸡在高高的树顶鸣叫。哀怨的风在半夜流动,孤独的野兽走到我的前面。悲伤的情怀因接触外物而触发,深沉地思索郁闷而纠缠。长久地站立着遥望故乡,看着自己的影子凄惨地自我怜惜。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赴洛阳途中的所见所感。诗开篇即写与亲人分别的悲痛,接着通过路途的描写和自然景象的呈现,如空旷的野途、虎啸鸡鸣、夜风孤兽等,烘托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心中的哀愁和缠绵的思绪,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苍凉开阔,反映出诗人在旅途中心境的复杂和无奈。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陆机

陆机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 1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