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出自 现代陈衡恪 的《 题春绮遗像
人亡有此忽惊喜,兀兀对之呼不起。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两相见,一双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书史。 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拟。 去年欢笑已成尘,今日梦魂生泪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兀兀(wù wù):静止貌。
  • 嗟余(jiē yú):叹息自己。
  • 幽閟(yōu bì):幽静闭塞。
  • (cǐ):出汗的样子,这里指流泪的样子。

翻译

人已亡去却忽然有此画像让我惊喜,我静静地对着画像呼喊,而你却再也不会起身。唉,我孤独的身影还留在人间,为何我们同生却不能同死?就算同死又怎能再次相见,不过是两副白骨埋没在荒山里。真希望我在世的时候能挖出我的眼睛,让它们每天陪着我摩挲书卷史册。那漆黑的棺木中装的是什么呢?只有在心里描绘你的形貌,勉强可以相比。去年的欢笑已经化作尘土,今日在梦中见到你,让我的灵魂也不禁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陈衡恪为亡妻春绮所作的悼亡诗,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妻子的遗像,既惊又喜,但随即意识到妻子已经离世,呼唤也无法得到回应,心中的悲痛油然而生。“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不能与妻子同生共死的遗憾和痛苦。接下来,诗人设想了一种极端的情况,即便同死也无法相见,更加深了这种悲哀。而后,诗人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陪伴自己读书,这种奇特的想象,实际上是对妻子无尽思念的体现。“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拟”,诗人面对妻子的离去,感到棺木中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心中对妻子的记忆和思念才是真实的。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如今在梦中见到妻子,仍然忍不住泪流满面,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各种情景的描述和想象,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

陈衡恪

陈衡恪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1]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 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