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出自 杜甫 的《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拼音

译文

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 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 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 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 相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 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 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注释

卫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八,行八。 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 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 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今夕:一作「今此」。 共此灯烛光:一作「共宿此灯光」。 苍:灰白色。 「访旧半为鬼」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 「惊呼热中肠」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成行(háng):儿女众多。 「怡然敬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乃未已:一作「未及已」,还未等说完。 驱儿:一作「儿女」。 罗:罗列酒菜。 「夜雨剪春韭」句:用郭泰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郭)林宗自种畦圃,友人范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汤饼以供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卷四·花木》:「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 新炊:一作「晨炊」。 间(jiàn):一作「闻」。间,搀和。 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主:主人,即卫八。 称:说。曹植《箜篌引》诗:「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累十觞:一作「蒙十觞」。累。接连。 十觞:一作「百觞」。 不醉:一作「不辞」。 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明日隔山岳」句:意谓明天便要分手。山岳,指西岳华山。 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 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今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赏析

此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参与商:参(shēn)和商,星宿名,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翻译

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西方的参星和东方的商星难得见面一样。今晚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能和你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眼间你我都已两鬓如霜。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内心惊诧悲叹中肠。怎么才分别二十多年,又能再次登上你的厅堂。从前分别的时候你还没有结婚,如今你都儿女成行了。他们愉快地敬重父亲的好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简短的问答还没有结束,你就叫孩子们快去张罗酒菜。雨夜割来的春韭新鲜无比,刚烧好的黄粱米饭掺有黄米香。你说难得有这个见面的机会,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喝了十杯酒也难以让我沉醉呀,是你对老友的情深意长让我感动。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赏析

这首诗写久别重逢后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用星辰的出没比喻人生的聚散无常,感慨深切。中间部分写与故人重逢后的情景,从惊讶于故友的变化,到与故人家人的互动,细腻地描绘出重逢的喜悦与温暖。“夜雨剪春韭”等句,展现了朴素而温馨的生活场景。结尾两句则体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友情的珍惜。全诗平易真切,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把人生的聚散、世事的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