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在天,吾将安之!

出自 辛文房 的《 唐才子传 · 王绩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弟也。年十五游长安,谒杨素,一坐服其英敏,目为神仙童子。 隋大业末,举孝廉高第,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县丞,以嗜酒妨政。时天下亦乱,遂托病风,轻舟夜遁。叹曰:"网罗在天,吾将安之!"乃还故乡。 至唐武德中,诏征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绩弟静谓绩曰:"待诏可乐否"曰:"待诏俸薄,况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江国公闻之曰:"三升良酝,未足以绊王先生。"特判日给一斗。时人呼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有仲长子光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着《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着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撰《酒经》一卷、《酒谱》一卷。李淳风见之曰:"君酒家南、董也。"及诗赋等传世。 论曰:唐兴迨季叶,治日少而乱日多,虽草衣带索,罕得安居。当其时,远钓弋者,不走山而逃海,斯德而隐者矣。自王君以下,幽人间出,皆远腾长往之士,危行言逊,重拨祸机,糠核轩冕,挂冠引退,往往见之。跃身炎冷之途,标华黄、绮之列。虽或累聘丘园,勉加冠佩,适足以速深藏于薮泽耳。然犹有不能逃白刃、死非命焉。夫迹晦名彰,风高尘绝,岂不以有翰墨之妙,骚雅之奇美哉!文章为不朽之盛事也。耻不为尧、舜民,学者之所同志;致君于三、五,懦夫尚知勇为。今则舍声利而向山栖,鹿冠舄几,使于锦绣之服;柴车茅舍,安于丹雘之厦;藜羹不糁,甘于五鼎之味;素琴浊酒,和于醇饴之奉;樵青山,渔白水,足于佩金鱼而纡紫绶也。时有不同也,事有不侔也。向子平曰:"吾故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第未知死何如生。"此达人之言也。《易》曰:"遯之时义大矣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绛州:今山西新绛。
  • 龙门:今山西河津。
  • 文中子通:王通,隋朝大儒。
  • 孝廉:汉朝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 高第:考试或考核等获得高的等第。
  • 秘书正字:官职名称。
  • 萧瑟:这里形容待遇差、冷清。
  • 江国公:指唐初功臣李勣(jì)。
  • 仲长子光:人名。
  • 凫(fú)雁:野鸭和大雁。
  • 莳(shì):种植。
  • 东皋(gāo)子:王绩的自号。
  • 简傲:简朴高傲。
  • 五斗先生:王绩给自己取的称号。
  • 南、董:南史氏和董狐,古代著名史官。
  • 季叶:末世,末代。
  • 草衣带索:形容生活贫困。
  • 薮(sǒu)泽:湖泽,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 尧、舜民:像尧舜时那样的百姓。
  • 三、五:指三皇五帝。
  • 丹雘(huò):指红色的颜料。
  • 糁(sǎn):混合。
  • 金鱼:指金鱼袋,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
  • 紫绶:紫色的绶带,古代高官的服饰象征。
  • 遯(dùn):同“遁”。

翻译

王绩,字无功,是绛州龙门人,是文中子王通的弟弟。十五岁时到长安游历,拜见杨素,满座的人都佩服他的英俊敏捷,把他视为神仙童子。

隋朝大业末年,被推举为孝廉且获得高等第次,担任秘书正字。他不乐意在朝中任职,托病辞职,又被授予扬州六合县丞的职位,因贪爱喝酒妨害政事。当时天下也动乱,于是借口有风疾,乘着小船在夜里逃离。他叹息说:“罗网在天上,我将到哪里去呢!”就回到故乡。

到了唐武德年间,诏令征召前朝官员在门下省待诏,王绩的弟弟王静对王绩说:“待诏快乐吗?”王绩说:“待诏俸禄少,又冷清,只是有好的酒三升,还勉强可以留恋。”江国公听说后说:“三升好酒,不足以羁绊王先生。”特意下令每天供给一斗酒。当时人称他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年,因为患病而辞官回乡。在河边有个叫仲长子光的人,也是隐士,没有妻子儿女。王绩喜爱他的真诚,就靠近他建造房屋,每天和他相对饮酒。王绩有几个奴婢,多种黍,在春秋两季酿酒,养野鸭大雁、种植药草来供自己使用。把《周易》《庄子》《老子》放在床头,没有其他用心的事。自己号称“东皋子”。即使刺史拜见,都不回应。最后在家中去世。

他性格简朴高傲,喜欢喝酒,能喝五斗,自己写有《五斗先生传》。他弹琴、作诗、写文章,高尚的情趣和过人的气概,在当时独一无二。撰写了《酒经》一卷、《酒谱》一卷。李淳风见到后说:“您是酒家中的南史氏和董狐。”以及诗赋等流传于世。

评论说:唐朝兴起到末代,太平日子少而动乱日子多,即使是穿着草衣系着绳索,也很少能安居乐业。在那个时候,远离射猎的人,不是跑到山中就是逃到海里,这就是有品德而隐居的人吧。从王绩以下,隐士不时出现,都是远走高飞、长久离开的人,行为正直言辞谦逊,重新拨动灾祸的机关,把轩车冕服视为糠秕,挂冠引退,常常可以看到。投身在冷热不同的路途,标榜在黄、绮那样的行列。虽然有时多次被邀请到田园,勉强戴上冠帽佩饰,恰好足以让他们更快地隐藏在湖泽之间而已。然而还是有不能逃脱白刃、死于非命的人。踪迹隐晦名声显扬,风度高尚尘世隔绝,难道不是因为有笔墨的精妙,有风雅的奇特美妙吗!文章是不朽的盛大之事。以不能成为尧舜时的百姓为耻,这是学者们共同的志向;使君主达到三皇五帝那样,懦夫尚且知道要勇敢去做。现在却舍弃名利而向往山居,鹿皮帽子木鞋,比得上锦绣衣服;柴车茅舍,安心于红色颜料装饰的大厦;藜羹没有米,甘于五鼎的美味;素琴浊酒,等同于醇厚甜美的供奉;在青山砍柴,在白水捕鱼,足以比得上佩戴金鱼袋和系着紫色绶带了。时代有不同,事情有不一样啊。向子平说:“我本来知道富有不如贫穷,高贵不如低贱,但不知道死和生相比如何。”这是达人的言论啊。《易》说:“遁的时候的义理很伟大啊!”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王绩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他的才华与率性。他年少聪慧,后因不适应官场而选择退隐。其爱酒、清高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文中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隐士群体进行了概括评论,强调了他们在乱世中的选择和追求。文章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感慨以及对王绩这类人物的赞赏,突出了文章才华和个人品性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时代观念和选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