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何不永,天碎国宝,有志不就,惜哉!

出自 辛文房 的《 唐才子传 · 刘慎虚
慎虚,嵩山人。姿容秀拔。九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十一年,徐征榜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后欲卜隐庐阜,不果。交游多山僧道侣。为诗情幽兴远,思雅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当时东南高唱者数十人,声律婉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永明已还,端可杰立江表。善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国宝,有志不就,惜哉!集今传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脱略:放任,不拘束。
  • 卜隐:选择隐居之地。
  • 庐阜:庐山。
  • 不果:没有实现。
  • 高唱:高声歌唱,这里指诗作出众。
  • 声律:指诗的韵律。
  • 婉态:委婉的姿态。
  • 气骨:指诗文的气势和骨力。
  • 江表:江南地区。

翻译

刘慎虚是嵩山人。他姿态容貌俊秀挺拔。九岁就能写文章,向上进呈文书,受到召见,被授童子郎。开元十一年,在徐征榜中进士,调任洛阳县尉,又升迁为夏县令。他性情高雅古朴,不受权势利益的羁绊,在尘世中自由长啸傲然。后来想要选择庐山隐居,没有实现。他交往的人大多是山寺僧人、道士等。他创作的诗歌意境幽深、兴致高远,思维雅致、用词奇妙,偶尔有所感悟,便会惊动众人的听闻。当时东南地区诗作出众的有几十人,在声律的委婉姿态方面,没有人能超过他,只是在诗文的气势和骨力方面比不上其他各位。自永明年间以来,确实可以在江南地区杰出地立足。擅长说超脱尘世的言论。怎奈生命不长久,上天毁灭了这一国家珍宝,有志向却不能实现,可惜啊!他的集子现今在世间流传。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对刘慎虚的介绍,包括他的出身、才华、仕途、性格、交友以及在诗坛的地位等方面。描述他姿容秀拔,年少有才,仕途顺利。其性情高古,不追逐势利,展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姿态。他诗歌的特色是意境幽远、用词奇特,在声律方面有突出成就,只是气骨稍逊。最后惋惜他生命不长,未能完全实现其志向,但他的作品得以传世。整体上生动地呈现了刘慎虚在文学和人生方面的特点。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