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出自 辛文房 的《 唐才子传 ·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管为布衣交,管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及润州刺史樊晃纂《小集》,今传。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观李、杜二公,崎岖版荡之际,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无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惜乎长辔未骋,奇才并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呜呼哀哉!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 :对……感到惊奇。
  • (zhuó):提拔,升职。
  • 胄曹参军:官名。
  • 泥涂:比喻地位卑下。
  • 羸服(léi fú):破旧的衣服。
  • (jù):贫穷。
  • 褊躁(biǎn zào):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

翻译

{杜甫,字子美,是京兆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少时贫穷不能维持生活,客居在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先去拜见他。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在长安陷入困境。天宝十年,唐玄宗到太清宫祭祀、到宗庙祭祀并到郊外祭祀,杜甫献上三篇赋,皇帝对他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令宰相考查他的文章。被提拔为河西尉,他不接受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多次献上赋颂,高度地自夸称道,并且说:“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蒙儒家学说守护官职有十一世,到杜审言凭借文章显扬。我依靠先辈的功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常靠别人施舍食物,私下里担心转死在山沟里,伏惟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遵循先臣的事例,从卑下处境中提拔起来,那么我的著述,虽然不足以弘扬六经,在众人之前鸣叫,至于深沉浓郁、抑扬顿挫,能随时代快速反应,扬雄、枚皋,也是可以企及的。有我这样的臣子,陛下怎么忍心抛弃!”恰逢安禄山叛乱,天子进入蜀地,杜甫躲避奔波到三川。肃宗即位后,他从鄜州穿着破旧衣服想要奔往皇帝所在之地,却被贼兵抓住。至德二年,他逃跑到达凤翔,拜见皇帝,被授予左拾遗之职。他和房管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管当时打了败仗,又因为琴客董廷兰的缘故被罢相,杜甫上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皇帝发怒,诏令三司共同质问他。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抵罪,就会断绝进言者的路。”皇帝消除了怒气,不再追问。当时到处有贼寇抢夺,杜甫家寄居在鄜州,常年穷困,弱小的孩子甚至饿死了,于是允许杜甫自己前往探望。他跟随皇帝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辅地发生饥荒,他就放弃官职离开了。客居秦州,靠砍柴拾橡栗来养活自己。流落剑南,在成都西郭浣花溪营建草堂。被征召补任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到任。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前去依靠。严武再度统帅剑南,上表推荐他为参谋,兼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是世交,对待杜甫非常好,亲自到他家中拜访。杜甫见到他,有时不戴头巾,而且性情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傲慢无礼,常常醉酒后登上严武的床,瞪着眼睛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心中怀恨他。一天,想要杀杜甫,召集官吏在门口,严武将要出去,帽子挂在门帘上三次,左右的人跑去报告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极力相救才制止了。崔旰等人叛乱,杜甫在梓州、夔州之间往来。大历年间,出瞿塘峡,逆沅水、湘江而上登上衡山。后来客居耒阳,游览岳祠,洪水突然到来,过了十天没有食物,县令安排船只迎接他,才得以返回,给他准备了烤牛肉和白酒,他大醉,一个晚上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杜甫为人放纵旷达不自我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高远却不切合实际。和李白齐名,当时号称“李杜”。多次历经贼寇战乱,坚守节操没有受到玷污。写诗,感伤时势弱小,心中不忘君主,人们都怜悯他。坟墓在岳阳。有文集六十卷,以及润州刺史樊晃编纂的《小集》,现在流传于世。能说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说。看李、杜二位先生,在崎岖动荡的时候,说的每句话都是称王称霸,褒贬是非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文采雅致的精妙,在当时双双振作,兼具众人的优点在当今独一无二,在以往的作品中集大成,经历世代之后,可以想见当时的风采。可惜长久的驰骋没有实现,奇特的才华一同受屈,史书减少了光彩,白白地留下空话,唉可悲呀!从前说杜甫的典雅庄重,李白的飘逸,在神圣的时代,二位先生达到了。看过大海的人难为水,在李、杜的门下的人难写诗,这话确实啊!}

赏析

{这篇传记详细地讲述了杜甫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出身、科举不顺、遭遇战乱、为官经历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和性格特点等。其中对杜甫在艰难困境中仍坚守节操、心系君主的描写,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同时也提到他与李白齐名以及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贡献。文章对杜甫既有赞赏也有惋惜,生动地呈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形象。“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等评价也表达了对其为人和文学地位的深刻思考。}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