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注释
{
- 奇:对……感到惊奇。
- 擢(zhuó):提拔,升职。
- 胄曹参军:官名。
- 泥涂:比喻地位卑下。
- 羸服(léi fú):破旧的衣服。
- 窭(jù):贫穷。
- 褊躁(biǎn zào):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
翻译
{杜甫,字子美,是京兆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少时贫穷不能维持生活,客居在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先去拜见他。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在长安陷入困境。天宝十年,唐玄宗到太清宫祭祀、到宗庙祭祀并到郊外祭祀,杜甫献上三篇赋,皇帝对他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令宰相考查他的文章。被提拔为河西尉,他不接受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多次献上赋颂,高度地自夸称道,并且说:“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蒙儒家学说守护官职有十一世,到杜审言凭借文章显扬。我依靠先辈的功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常靠别人施舍食物,私下里担心转死在山沟里,伏惟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遵循先臣的事例,从卑下处境中提拔起来,那么我的著述,虽然不足以弘扬六经,在众人之前鸣叫,至于深沉浓郁、抑扬顿挫,能随时代快速反应,扬雄、枚皋,也是可以企及的。有我这样的臣子,陛下怎么忍心抛弃!”恰逢安禄山叛乱,天子进入蜀地,杜甫躲避奔波到三川。肃宗即位后,他从鄜州穿着破旧衣服想要奔往皇帝所在之地,却被贼兵抓住。至德二年,他逃跑到达凤翔,拜见皇帝,被授予左拾遗之职。他和房管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管当时打了败仗,又因为琴客董廷兰的缘故被罢相,杜甫上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皇帝发怒,诏令三司共同质问他。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抵罪,就会断绝进言者的路。”皇帝消除了怒气,不再追问。当时到处有贼寇抢夺,杜甫家寄居在鄜州,常年穷困,弱小的孩子甚至饿死了,于是允许杜甫自己前往探望。他跟随皇帝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辅地发生饥荒,他就放弃官职离开了。客居秦州,靠砍柴拾橡栗来养活自己。流落剑南,在成都西郭浣花溪营建草堂。被征召补任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到任。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前去依靠。严武再度统帅剑南,上表推荐他为参谋,兼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是世交,对待杜甫非常好,亲自到他家中拜访。杜甫见到他,有时不戴头巾,而且性情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傲慢无礼,常常醉酒后登上严武的床,瞪着眼睛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心中怀恨他。一天,想要杀杜甫,召集官吏在门口,严武将要出去,帽子挂在门帘上三次,左右的人跑去报告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极力相救才制止了。崔旰等人叛乱,杜甫在梓州、夔州之间往来。大历年间,出瞿塘峡,逆沅水、湘江而上登上衡山。后来客居耒阳,游览岳祠,洪水突然到来,过了十天没有食物,县令安排船只迎接他,才得以返回,给他准备了烤牛肉和白酒,他大醉,一个晚上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杜甫为人放纵旷达不自我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高远却不切合实际。和李白齐名,当时号称“李杜”。多次历经贼寇战乱,坚守节操没有受到玷污。写诗,感伤时势弱小,心中不忘君主,人们都怜悯他。坟墓在岳阳。有文集六十卷,以及润州刺史樊晃编纂的《小集》,现在流传于世。能说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说。看李、杜二位先生,在崎岖动荡的时候,说的每句话都是称王称霸,褒贬是非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文采雅致的精妙,在当时双双振作,兼具众人的优点在当今独一无二,在以往的作品中集大成,经历世代之后,可以想见当时的风采。可惜长久的驰骋没有实现,奇特的才华一同受屈,史书减少了光彩,白白地留下空话,唉可悲呀!从前说杜甫的典雅庄重,李白的飘逸,在神圣的时代,二位先生达到了。看过大海的人难为水,在李、杜的门下的人难写诗,这话确实啊!}
赏析
{这篇传记详细地讲述了杜甫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出身、科举不顺、遭遇战乱、为官经历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和性格特点等。其中对杜甫在艰难困境中仍坚守节操、心系君主的描写,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同时也提到他与李白齐名以及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贡献。文章对杜甫既有赞赏也有惋惜,生动地呈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形象。“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等评价也表达了对其为人和文学地位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