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寂寥之山河,实威仪之渊薮。
一公,剡中人。童子出家,瓶钵之外,余无有。天性超颖,追踪谢客,隐麻源第三谷中,结茆读书。后白业精进,居若耶溪云门寺,从学者四方而至矣。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两浙名山,暨衡、庐诸甲刹,悉所经行。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后顺寂于岑山。集今传世。
论曰: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宝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不为寡矣。厥后丧乱,兵革相寻,缁素亦已狼藉,罕有复入其流者。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率皆崇衷像教,驻念津梁,龙象相望,金碧交映。虽寂寥之山河,实威仪之渊薮。宠光优渥,无逾此时。故有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拨矰缴,杳然高迈,云集萧斋,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三余有简牍之期,六时分吟讽之隙。青峰瞰门,绿水周舍,长廊步屟,幽径寻真,景变序迁,荡入冥思。凡此数者,皆达人雅士,夙所钦怀,虽则心侔迹殊,所趣无间。会稽传孙、许之玄谈,庐阜接谢、陶于白社,宜其日锻月炼,志弥厉而道弥精。佳句纵模,不废禅定,岩穴相迩,更唱迭酬,苦于三峡猿,清同九皋鹤,不其伟欤。与夫迷津畏途,埋玉世虑,蓄愤于心,发在篇咏者,未可同年而论矣。然道或浅深,价有轻重,未能悉采。其乔松于灌莽,野鹤于鸡群者,有灵一、灵彻、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产秀,共出一时,已为录实。其或虽以多而寡称,或着少而增价者,如惟审、护国、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广宣、无本、修睦、无闷、太易、景云、法振、栖白、隐峦、处默、卿云、栖一、淡交、良乂、若虚、云表、昙域、子兰、僧鸾、怀楚、惠标、可朋、怀浦、慕幽、善生、亚齐、尚颜、栖蟾、理莹、归仁、玄宝、惠侃、法宣、文秀、僧泚、清尚、智暹、沧浩、不特第四十五人,名既隐僻,事且微冥,今不复喋喋云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剡中人:剡县(今浙江嵊州)的人。
- 童子出家:指幼年就出家为僧。
- 瓶钵之外,余无有:除了一只瓶子和一个饭碗,别无他物。
- 超颖:超出常人,聪明过人。
- 谢客:指东晋诗人谢灵运,以其才华和山水诗闻名。
- 麻源第三谷:可能是指浙江某地的一个山谷。
- 茆:茅草,用来搭建简陋的住所。
- 若耶溪云门寺:位于浙江绍兴附近的著名寺庙。
- 昆季:兄弟。
- 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都是当时的文人僧侣朋友。
- 刻意声调:刻意追求诗歌的韵律和声调。
- 丛林:佛教丛林,指僧侣聚集的地方。
- 顺寂于岑山:在岑山(可能是一座山名)安详圆寂。
- 集今传世:他的作品现在仍然流传于世。
翻译
这位名叫一公的僧人,是剡县人,小时候出家,除了日常的瓶和钵,别无他物。他天资聪颖,如同追踪谢灵运一样,隐居在麻源的第三山谷中,用茅草盖屋读书。后来他的学业精进,住在若耶溪的云门寺,吸引了四方的学者前来求学。他尤其擅长诗歌,风格淳朴和谐,格律清新流畅。他游历了两浙的名山,以及衡山、庐山等地的知名寺庙。他与皇甫兄弟、严府官员、朱山人、彻上人等成为诗友,相互间的赠诗很多。他苦心创作,致力于诗歌的声调,名声在僧侣中广为流传。最后,他在岑山平静离世,他的诗集现今依然流传世间。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公这位唐代僧人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他不仅在修行上精进,而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与当时众多文人墨客如皇甫、严少府等人交往密切。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山水诗的韵味,又融入了禅意,使得即使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仍有志向高洁的文人士大夫选择隐居山林,潜心创作。作者通过对比历史上其他时期和人物,强调了唐朝时期的文风复兴,以及这些僧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才华。尽管并非所有僧人都能与一公等大师齐名,但他们的存在丰富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佛教文化和文学的交融。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