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出自 荀悦 的《 申鉴·政体第一
自天子达于庶人,好恶哀乐,其修一也,丰约劳佚,各有其制。上足以备礼,下足以备乐,夫是谓大道。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礼也。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拼音

赏析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出自东汉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申鉴》。《后汉书·荀悦传》称,荀悦志在匡辅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荀悦认为:“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用人体的头部、大腿胳膊和手脚来比喻国家的构成,主张君、臣、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如处置失当,就会“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意思是脚底受寒,容易伤及心脏;民众困穷,容易动摇国本。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脚底为第二心脏”,人体各部位在足部均有反射区,所以“足寒”易致“伤心”。以医道喻国道,国以民为本,故伤民即伤国本。 君为元首、民为手足的说法,可追溯到《尚书》。《尚书·虞书·益稷谟》记载的上古歌谣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虽没有明言民为手足,其含义却是不言自明的。在《申鉴·杂言上》,荀悦还提出“爱民如身”的观点,将理想的君民关系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庶人:指平民百姓。
  • 丰约:指丰盛或简约。
  • 劳佚:指劳累或安逸。
  • 元首:这里指君主。
  • 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辅佐君主的大臣。
  • 徒跣(xiǎn):光着脚走路。
  • (liú):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

翻译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喜好、厌恶、悲哀、快乐,他们修养的原则是一样的,丰盛、简约、劳累、安逸,各自都有其制度规定。对上足以完备礼仪,对下足以完备音乐,这就叫做大的原则。天下和国家是一个整体,君主是元首,臣子是股肱,百姓是手足。下面有忧虑的百姓,那么上面的君主就不能尽情享乐;下面有饥饿的百姓,那么上面的君主就不能完备地安排膳食;下面有寒冷的百姓,那么上面的君主就不能齐备地准备衣服。光着脚却垂着玉串,这是不符合礼的。所以脚受寒会伤害身体,百姓受寒会伤害国家。

赏析

这段内容主要强调了君民一体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有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形象的比喻,如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生动地阐述了国家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如果百姓有忧、饥、寒等情况,君主也不应自顾享乐、不备膳、不具服,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最后以“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作结,深刻地揭示了百姓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荀悦

荀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俭早卒。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献帝左右,日夕谈论,深为献帝嘉许。后奉汉献帝命以《左传》体裁为班固《汉书》作《汉纪》,写成《汉纪》30篇。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年六十二。 荀悦另著有《申鉴》5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还著有《崇德》。 ► 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