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创新篇

赏析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儒释道均不信,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著作。 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针对道学先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诘问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他的结论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在上面这段话中,李贽认为,是非的价值标准具有时代性,“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孔子之是非只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是非判定,“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定本”,即固定不变的原则。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被奉为封建道德理论的基石,故李贽的思想引起了统治阶层的极大震动,污其“狂诞背戾”,焚毁其书。晚年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诬下狱,自刎死。
李贽

李贽

明福建晋江人,回族,字卓吾,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别号温陵居士。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讥刺时之讲周、程、张、朱者,谓皆口谈道德,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品格反不如市井小夫。晚年往来南北两京、济宁等地。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以“离经叛道”、“勾引士人妇女,到庵里听讲”为罪状,甚至捏造“与妓女白昼同浴”等无稽之谈,下狱,自刎死。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 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