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口。
拼音

所属合集

#创新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包羲氏:又作“伏羲氏”。

翻译

古时伏羲氏统治天下,仰头观察天上的表象,低头观察大地的形状,观察鸟兽的纹理以及大地所适宜的,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贯通神明的品德,用来归类万物的情状。

编结绳索制成渔网,用于打猎和捕鱼,大概是取自于离卦。

伏羲氏去世后,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耜,揉弯木枝做成耒,耒耨的便利,用来教导天下人,大概是取自于益卦。

在中午形成集市,招致天下的货物,交易后散去,各自得到所需,大概是取自于噬嗑卦。

神农氏去世后,黄帝、尧、舜兴起,通晓并改变(各种制度),使百姓不疲倦,神奇而又自然而然地变化,使百姓适宜。《易》理是穷极就会变化,变化就会通畅,通畅就会持久。所以(有)自上天保佑,吉祥没有不利,黄帝、尧、舜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大概是取自于乾坤卦。

挖空树木做成舟,削尖木材做成楫,舟楫的便利,用来渡过不通的地方,到达远方而有利于天下,大概是取自于涣卦。

使牛驾车、骑乘马,牵引重物到达远方,以利于天下,大概是取自于随卦。

设置多层门并敲击木梆,来防备暴徒,大概是取自于豫卦。

砍断树木做成杵,挖掘土地做成臼,臼杵的便利,使万民得到助益,大概是取自于小过卦。

弯曲木材做成弓弧,削尖木材做成箭,弓弧和箭的便利,用来威慑天下,大概是取自于睽卦。

上古时人们居住在洞穴而生活在荒野,后代的圣人改变为建造宫室,上有栋梁下有屋檐,以抵御风雨,大概是取自于大壮卦。

古时埋葬死者,用很多柴草厚厚地覆盖,埋葬在郊野之中,不垒土堆也不植树作标记,服丧也没有规定的期限,后代的圣人改为用棺椁安葬,大概是取自于大过卦。

上古时用结绳记事来治理(事务),后代的圣人改变为用文字契约,百官由此得以治理,万民由此得以明察,大概是取自于(某卦)。

赏析

这段内容主要阐述了上古时期的一些重要发明、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这些发展与《易》中卦象的联系。它展示了从远古到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演进,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如何从这些现象中汲取智慧并进行创造和改进。这些论述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蕴含着对生活、治理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视角和丰富内涵。同时,将这些发展与卦象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之道和事物规律的探索。

姬昌

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