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所属合集
序
注释
- 忧边:担忧边境之事。
- 桓宽:人名,西汉后期散文家。
- 庶国:诸多诸侯国。“庶”(shù)。
- 不宁:不安宁,不安心。
- 守节死难: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 衣食饥寒:让人有衣穿有饭吃,不受饥寒之苦。
- 少府丞令:官职名称。
- 酒榷:酒类专卖。“榷”(què)。
- 岩廊:高峻的廊庑。
- 极言至论:尽情直言和深刻的议论。
- 雅、颂:《诗经》中的两个部分。
- 和銮:古代车上的铃铛。
- 蛮、貊: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貊”(mò)。
- 款塞: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
- 安宇内:使天下安宁。
- 畎亩:田间,田地。“畎”(quǎn)。
- 穷巷:僻陋的小巷。
- 反本:回归根本。
- 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
- 泉台:台名。
- 隳:毁坏。“隳”(huī)。
- 鲁定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
-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规定的宗庙次序。
- 祖祢:祖父和父亲。在宗庙中,祖称“祖”,父称“祢”。
- 二世:指秦二世胡亥。
翻译
大夫说:“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多诸侯国不安宁,这是圣明君主所担忧的。’所以君王对于天下,就如同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个人不能得其所哉,就说是不快乐。所以民众沉溺于苦难而不拯救,不是仁惠的君主。国家有灾难而不忧虑,不是忠诚的臣子。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是臣子的职责;让人衣食无忧、不受饥寒是慈爱父亲的做法。现在子弟在远方劳累于外,君主因此日夜不安,群臣竭尽全力进行商议,增加国家的财用。所以少府丞令请求实行酒类专卖,以资助边境,供给战士,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作为人父人兄,难道能停止吗!在国内省察衣食用来抚恤在外的人,还显不足,现在又想停止各种用度,减少供给边境的费用,不能算是慈爱的父亲和贤德的兄长。” 文学说:“周朝末期,天子势力微弱,诸侯用实力争夺政权,所以各诸侯国君主不安宁,谋臣四处奔走。为什么呢?是因为敌国众多而国家危亡。现在九州成为同一区域,天下一统,陛下悠闲地在高峻廊庑间,聆听群臣尽情直言和深刻的议论,在宫内吟咏《雅》《颂》,宫外车马铃响,纯粹的德行灿烂显著,可与唐尧、虞舜相比,功绩流传给子孙。那些边疆少数民族,不毛之地,哪里值得烦忧,哪里会有战国时那样的忧虑呢?如果陛下不嫌弃,加以仁德,施行恩惠,北方少数民族必定会归顺,前来通好,然后利用外族在外部制约,即便匈奴到死也不会享用他们可用之物。” 大夫说:“圣明的君主思考国家没有安宁,北边没有安定,派原来的廷尉评等人询问民间疾苦。拯救抚恤贫贱之人,周济不足的。群臣宣扬圣明君主的德行,使天下安宁,还没有条理,所以询问各位儒生。各位儒生的议论不是上达于天就是下陷于地,竟然想用乡里的办法,来应对国家大事,也相差无几了!这些儒生来自田间,出自僻陋小巷,不知道冰水的寒冷,就像酒醉后刚刚醒来,实在不足以与他们交谈。” 文学说:“想要使民众安定、国家富裕的办法,在于回归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之道就产生了。顺应上天的道理,根据土地的利益,不用费力就能成功。如果不修养根源而致力于支流,没有根本来统筹,即便竭尽精神,绞尽脑汁,对治国也没有益处。想要使国家安定却恰恰会使国家危险,想要拯救国家却恰恰会使国家失败。治理动乱的关键,在于分清本末,不用劳心费神治国之道就可获取。孔子说:‘不通晓言论道理的人难以和他谈论治国,方法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谋划。’现在公卿有一定的想法,所以儒生的言论,不可采用。” 大夫说:“我听说作为臣子要尽忠心来顺应职责,作为儿子要尽孝道来承接家业。君主有不对的地方,臣子要掩盖。父亲有不对的地方,儿子要隐匿逃避。所以君主去世,臣子不改变君主的政令,父亲去世,儿子不改变父亲的主张。《春秋》讥讽毁坏泉台,是因为那毁坏了祖先所做的,张扬了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