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然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伏惟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病自瘳也。然后申之以救疗之术,则人易康宁;鼓之以安乐之音,则人易和悦。斯必应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六极待此而销,五福待此而作。
拼音
序
《策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年) 参加制科考试前,独自拟作的75篇文章。分别就与中唐时务密切相关的八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即:为君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贤选能之方、整肃吏治之法、省刑慎罚之术、治军御兵之要、矜民恤情之核、礼乐文教之功等,体现了白居易的早期政治思想。
“五福六极”是《尚书·洪范》中的概念。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答以“洪范九畴”,其第九条为“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用五福劝勉臣民,用六极惩戒罪恶。这“五福六极”代表了人生的五种美好和六种不幸。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策林》采用君臣问对的形式,在回答皇上“思欲销六极,致五福”的提问时,白居易提出了“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的观点。意思是善于消除灾害的人,先查找灾害的根由;善于治疗疾病的人,先断绝疾病的源头。并进一步申论道:“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mǐ,消除)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病自瘳(chōu,病愈)也。”将消除灾害与治疗疾病进行类比论证:“善除害者察其本”,就是“防患于未然”;“善理疾者绝其源”,就是“上医治未病”。二者同此一理,可相参证。
《兴五福,销六极》探讨了国君、人民和天地的关系。指出“君得其中,则人得其所;人得其所,则和乐生焉”,“君人之心不和,则天地之气不和;天地之气不和,则万物之生不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窃闻:私下里听说。“窃”,谦词,私自、私下。
-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 纾(shū):解除。
- 弭(mǐ):平息,消灭。
- 瘳(chōu):病愈。
- 申:施行,运用。
- 鼓:演奏。
- 极:此处指“六极”,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弱。 “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
翻译
然而我私下里听说,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考察灾祸产生的根源;善于治疗疾病的人,总是先切断疾病产生的源头。希望陛下想要解除百姓的忧虑,就先考虑忧虑产生的起因;想要救治百姓的疾病,就先思索疾病发生的缘由。知道忧虑的起因从而断绝它,那么百姓的忧虑自然就会消除了;知道疾病的缘由从而去除它,那么百姓的疾病自然就会痊愈了。然后再运用补救治疗的方法,那么百姓就容易过上安宁健康的生活;奏响安乐的音乐,那么百姓就容易心情舒畅愉悦。这样必然会快速地顺应问题并加以解决,取得加倍的效果。“六极” 等待这样做之后就会消散,“五福” 等待这样做之后就会降临。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白居易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他从普遍的道理入手,以除害和治病比喻治国安民,强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让君主思考百姓忧愁和疾病的来源,阐述了只有找到并消灭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实现国家安定百姓幸福。并且提出具体措施,如采用救治方法、营造安乐氛围,让百姓能够康宁和悦。整体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显示出作者对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深入关注和切实关怀,其观点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简洁且深刻的话语勾勒出一幅让国家繁荣、百姓安乐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