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另一译法】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注释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非弘大强毅之德,不足以担重任,行远道。 仁以为己任:仁,人道。仁以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 死而后已:一息尚存,此志不懈,而任务仍无完成之日,故曰死而后已。 本章以前共五章,皆记曾子语。首记曾子临终所示毕生战兢危惧之心。次及病革所举注意日常容貌颜色辞气之微。再记称述吾友之希贤而希圣。以能问于不能,是弘。大节不可夺,是毅。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学,大体如是。后两章直似孟子气象,于此可见学脉。

赏析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曾子此处所言“士”,译为读书人比较恰当。 曾子所言,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孔子生时,即以推行仁政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他没有看到自己的理想国。曾子继之,自觉任重道远,有此一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弘毅:弘,广大。毅,坚毅。

翻译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士人的品德和使命。弘毅体现了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广阔的胸怀。曾子认为士人应当以仁德为己任,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只有具备弘毅的品质,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和践行仁德,直到生命的终结。它激励着人们要有担当、有坚守,为了崇高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展现了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