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就是指孔子。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学习西周的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通「悦」)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现于外。
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赏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晦菴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特殊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赏析
这一章开宗明义,概括了孔子做学问、为人处世的重要思想。“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与温习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知识巩固和深入理解的追求;“有朋自远方来”表达了对朋友到来的喜悦,突出了人际交往的乐趣和意义;“人不知而不愠”则展现出一种豁达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不因他人的不理解而心生怨恨,这是君子所应具备的修养。这短短三句话,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学习、交友、修身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