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君主吗?我和你说说游说的事。别人了解你的用意,你要自得其乐;别人不了解你的用意,你也要自得其乐。” 宋勾践问道:“怎么做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孟子回答说:“尊崇德,喜欢义,就能够自得其乐了。因此,士人困窘时,不会失去义;得意时,不会背离道。困窘时不失去义,所以士就能够自得其乐;有地位的时候不背离道,因此百姓不会对他感到失望。古时的人,得志时施恩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显现于世间。困窘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

注释

宋勾践:姓宋,名勾践,孟子同时代人。 游:游说。 嚣嚣(xiāoxiāo):自得无欲的样子。 得己:自得其乐。

赏析

宋勾践大概是那种喜欢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以求闻达的士人。孟子对他说,贤士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别人了解我们,因此礼遇我们,重用我们,我们自得其乐;别人不了解我们,因此不能礼遇我们,重用我们,我们也自得其乐。 孟子认为,士人只要崇尚仁,喜爱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士人穷愁潦倒时而不失义,春风得意时而不失道。真正的贤士,应该是失意时独善己身,得意时兼善天下。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多数读书人正是这么做的。 “得己,言不失己也。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兴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 “此章言内重而外轻,则无往而不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宋句(gōu)践:人名,生平不详。
  • 嚣(xiāo)嚣:悠闲自得的样子。

翻译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事。别人了解你,你要悠闲自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要悠闲自得。”宋勾践说:“怎样才能做到悠闲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悠闲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义,显达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去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显达时不背离道,所以百姓不会对他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恩泽给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显现于世间。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善天下。”

赏析

这段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士人立身处世的观点和态度。强调无论他人是否了解、认可自己,都应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关键是要崇尚道德和仁义,在不同境遇下都能坚守原则。穷困时坚持义,能安于自我;显达时不离道,能让百姓寄托希望。这种不论穷达都能秉持高尚品德的精神,是一种通达的人生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人们在面对顺境和逆境时都能坚守道德底线,积极有为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