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臺,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臺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臺曰灵臺,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臺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觐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观看着鸿雁和麋鹿,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答道:「衹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大雅·灵台》篇道:『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遊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用民众的劳力建高台挖深池,然而民众乐意去做,称这个台叫灵台,称这个池叫灵沼,还欣喜园囿中有这么多的麋鹿鱼鳖。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这种快乐。《尚书·汤誓》篇有这样的话:『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民众想跟他拼命,夏桀纵然有高台美池,奇禽异兽,难道能够独自享受这种快乐吗?」
注释
沼:大的水洼,相当于池塘、水池。
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臺》,写周文王兴建灵台、灵囿、灵沼而庶民相助的盛况。
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子来:像儿子为父母效劳那样来帮忙。
麀(yōu):母鹿。鹿:指公鹿。
攸:同「所」。
濯濯(zhuó zhuó):肥硕而有光泽的样子。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於(wū):语气词,表示叹美。
牣(rèn):盈满。
时日:这个太阳,指夏桀;时,这。
害(hé):何,何时。
丧:毁灭。
予及女(rǔ):我和你;女,通「汝」。《汤誓》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的是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赏析
像周文王一样与民同乐的君王,老百姓就喜爱。像夏桀一样专制独裁的君王,老百姓恨不得他马上死掉。历史上贪婪残暴的君主,不顾人民死活,搞得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得到了真正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沼(zhǎo):水池。
- 鸿鴈:“鸿”指大雁,“鴈”同“雁”。
- 麋(mí)鹿:一种哺乳动物,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也称“四不像”。
-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
- 灵臺:台名。
- 攻:建造。
- 亟(jí):急。
- 囿(yòu):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
- 麀(yōu)鹿:母鹿。
- 濯濯(zhuó zhuó):肥壮的样子。
- 鹤鹤:洁白的样子。
- 牣(rèn):满。
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看着鸿雁和麋鹿,说:“贤能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道:“只有贤能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不贤能的人即使有这些东西,也不会感到快乐。《诗经》上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君王在那园林中,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池塘边,满塘鱼儿跳欢腾。’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可是百姓却高高兴兴,把那个台叫作灵台,把那个池叫作灵池,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能与百姓共同欢乐,所以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情愿和你一起灭亡!’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他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统治者与百姓同乐的重要性。孟子以文王造灵台灵沼为例,说明当统治者能够与民同乐,依靠民力进行建设时,百姓会心甘情愿地参与,并且共同享受成果。相反,如夏桀一般的暴君,百姓则恨不得与其同归于尽,即便有再好的物质享受,也无法真正获得快乐。这段文字强调了民本思想,警示统治者要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感受,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实现真正的统治稳固和社会和谐。同时,文中引用《诗经》和《汤誓》的内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