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则荣,不仁则辱。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闲暇:指平安无事。
翻译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现今有人厌恶耻辱却又安于不仁,这就好比厌恶潮湿却又安于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如果真的厌恶耻辱,不如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让贤能的人处于官位,有能力的人担任职务。国家平安无事的时候,趁这时候修明政教刑法。即使是大国,也必定会畏惧它。《诗经》说:‘趁着天还没下雨,剥取桑树根上的皮,修补好窗户和门。如今这些下面的人啊,有谁还敢来欺侮我?’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道理吧!能够治理好他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现今国家平安无事,在这时却追求安逸享乐、怠惰游玩,这是自己寻求灾祸啊。灾祸和福气没有不是自己寻求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福气。’《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灾祸,那就不可活命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赏析
这段文字强调了仁政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施行仁政则荣耀,不行仁政则受辱,鼓励统治者在国家安稳时重视道德、尊重人才,积极治理国家,以避免灾祸。同时引用了《诗经》和《太甲》的话语,强调自强和自求多福的道理,也说明了灾祸往往是自身行为导致的。孟子以此来劝诫统治者应积极有为,通过正确的治理来确保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文字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对统治者的行为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