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本性残忍吗?造箭的人唯恐不能伤害人,造铠甲的人唯恐伤害人。巫医和木匠也是这样。所以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孔子说:‘和仁人处邻里是最好的。自己选择而不自处于仁,怎能说是明智的?’仁哪,是天设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稳的宅居。没有人能阻挡,这样还不仁,这就是不智了。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是要被他人所奴役的。被人奴役却耻于服役,就好比造弓的人却耻于造弓,造箭的人却耻于造箭。如果确实以为耻辱,不如实行仁。实行仁,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注释
矢人:做箭的人。函人:造铠甲的人。函,铠甲。
巫:指巫医。匠:指制造棺椁的木匠。
引文见《论语·里仁》。
莫之御而不仁:没人阻拦你却不仁。
由:通“犹”。
赏析
造箭的“矢人”惟恐箭不伤人,造铠甲的“函人”惟恐刀箭伤人;看病的巫医惟恐病人不好,做棺材的木匠却惟恐病人不死。而当时那些鼓捣合纵连横之术的“纵横家”,就像那些造箭的“矢人”和做棺材的木匠一样。孟子这段话应有所指,非仅泛泛而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巫者为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
“里有仁厚之俗者,犹以为美。人择所以自处而不于仁,安得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此又孟子释孔子之意,以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为之,岂非不智之甚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矢人 (shǐ rén):造箭的人。
- 函人 (hán rén):制造箭袋的人。
- 术 (shù):技艺,此处指谋生手段或专业技能。
- 里仁为美 (lǐ rén wéi měi):选择居处时以仁德为首要。
- 御 (yù):抵挡,此处指违背或不遵循。
- 尊爵 (zūn jué):最高的荣誉地位。
- 安宅 (ān zhái):比喻人的内心安宁的归宿。
- 役 (yì):奴役,此处指受制于人。
- 弓人 (gōng rén):制作弓的人。
- 耻 (chǐ):以……为耻。
翻译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做箭袋的人不仁吗?造箭的人只怕箭伤不到人,做箭袋的人只怕自己的箭袋伤害到人。同样,巫师和工匠也都如此,所以他们的技艺不能不小心对待。孔子说过:‘居住在充满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如果选择居住地时不以仁德为重,又怎能称得上智慧呢?’仁德,就像是上天给予的最高荣誉,也是人心灵的安顿之处。如果一个人不遵循仁,那就是不明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是他人的奴隶。如果这些人感到被奴役是可耻的,就像制弓的人以做弓为耻,造箭的人以做箭为耻一样。如果他们真的感到耻辱,不如去追求仁。仁者就像射手,先调整自己再发射,即使射不中,也不会责怪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反省自己。”
赏析
这段话通过比喻,阐述了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孟子强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以仁为核心,因为仁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他还引用孔子的话,指出选择居住环境时应以仁为优先,否则无法称为真正的智者。最后,孟子通过射手的例子,教导人们面对失败时应自我反省,而不是抱怨他人,这体现了儒家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