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 公都子:孟子的弟子。
- 洚(jiàng)水:大水泛滥。
- 菹(zū):多水草的沼泽地。
- 奄: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
- 飞廉:商纣王的臣子。
- 海隅:海边。
- 丕(pī)显:大显。
- 谟(mó):谋略。
- 烈:功业。
- 闲:捍卫。
- 距:同“拒”,拒绝,排斥。
- 放:抵制,批判。
- 淫辞:夸大失实、不合正道的言辞。
- 膺(yīng):抵御,打击 。
- 荆舒:古代指楚国和舒国,这里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
翻译
公都子说:“外面的人都说先生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天下自从有人类以来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的时候,洪水倒流泛滥于中原大地,蛇和龙占据大地,百姓没有安身之所,处于低洼地方的人就在树上做巢而居,住在高处的人就在山上挖窑洞而住。《尚书》上说:‘洚水使我惊恐。’洚水,就是洪水。于是让禹去治理洪水。禹挖掘土地以便把洪水引入大海,驱赶蛇和龙,把它们放逐到草泽之中,水顺着地势流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就是这样。危险的险阻已经消除,害人的鸟兽也消失了,这样以后百姓们才能在平地上居住下来。 尧舜去世之后,圣人的学说走向衰落,暴君接连出现,他们毁坏百姓的房屋来修建自己的池沼,百姓没有可以安栖休息的地方,他们废弃农田,当作自己的园林,使得百姓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歪理邪说、残暴的行为不断兴起。园林、大池沼增多了,禽兽也随之大量繁殖,到了纣王在位的时候,天下又陷入大乱之中。周公辅佐武王,诛杀纣王,讨伐奄国,用了三年时间讨伐它的国君,把飞廉赶到海边,然后将其杀掉,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象都赶到远方,天下百姓都非常喜悦。《尚书》上说:‘文王的谋略,是多么光明伟大啊!武王的功业,是多么善于继承啊!他们保佑并启发我们后代子孙,也都秉持正道毫无缺失。’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又开始兴起,有臣子杀死他的君主的,有儿子杀死他的父亲的。孔子为此感到忧虑,于是编写了《春秋》。编写《春秋》,本是天子的职权范围,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只有《春秋》这本书吧;怪罪我的大概也只有《春秋》这本书吧。’ 圣明的君主不再出现,诸侯肆意妄为,一般的士人也可以随意发表见解,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倒向杨朱一派,就是倒向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这是目无君主;墨翟主张兼爱,就是目无父母。眼中没有父母,没有君主,这种人就如同禽兽一样。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就等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加以禁止,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彰显,这是邪说在误导百姓,堵塞了仁义之路啊。仁义被堵塞,那就如同带领野兽去吃人,甚至人还要互相残食。我因为这个深感忧虑。所以要捍卫先圣的学说,抵制杨朱、墨翟的邪说,批判那些夸大失实的言辞。那些邪说有害人心,一旦深入人心,就会有害于做事;有害于做事,就会有害于施政。即使圣人再次出现,也不会认为我所说的话有错误。 从前禹治理洪水,使天下得以安宁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使百姓生活安定;孔子创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感到恐惧。《诗经》上说:‘打击戎狄,惩罚荆舒,这样就没有人敢来侵犯我。’目中无父无君,这正是周公所要打击的。我也是想要端正人心,平息邪说,抵制邪僻的行为,批判夸大失实的言辞,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啊。我难道是喜好辩论吗?实在是不得已罢了。能够用言辞来抵制杨朱、墨翟学说的人,才是真正圣人的门徒啊。
赏析
这篇文章是孟子与其弟子公都子的对话,围绕孟子为何“好辩”展开论述。
从行文结构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孟子先以天下治乱循环为背景,从尧时洪水泛滥,禹治水而天下安;到尧舜后圣人之道衰,周公辅佐武王平乱;再到孔子作《春秋》以正乱世等,说明不同时期圣人针对世道弊端采取行动。接着点明当下圣王不存,杨朱、墨翟邪说盛行,危害仁义,指出自己辩论是为捍卫先圣之道、端正人心、平息邪说。
从思想内容角度,深刻展现了孟子以继承道统为己任的使命感。他深感邪说危害社会,仁义不存的后果严重,如“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描述突出邪说造成社会崩坏的可怕景象,故而挺身而出,表明辩论并非为个人喜好,而是对社会、道德责任的担当。
从语言风格上,孟子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如“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使读者更深刻感受到圣人功绩和自己肩负使命的重大。 同时,通过引用典籍,如《尚书》《诗经》中的内容,来加强自己观点的权威性,使论述有理有据。整体上,该文展现了孟子雄辩的文风、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鲜明的儒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