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明智;对别人有礼,别人却不回应,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行为有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顺他。《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的命令,自己寻求盛多的福。’”

注释

言:语助词。 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篇。

赏析

本章体现了儒家的内省功夫。爱别人人家却不亲近我,管别人人家却不服我管,礼遇别人人家却不搭理我,在这种情况下,就得自己反问自己做得好吗?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反躬自问。只有自己真正端正了,天下人才会顺服。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种修养方法有其片面性,一味内省,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智敬放此。” “反求诸己,谓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则其自治益详,而身无不正矣。天下归之,极言其效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爱人:关爱他人。
  • :亲近。
  • 治人:管理他人。
  • 礼人:对人以礼相待。

翻译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智慧是否足够;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回应,那就应反问自己的恭敬是否足够。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福分。’”

赏析

这段话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当我们与人相处或做事遇到问题时,不应一味埋怨他人或外在因素,而是要首先反思自己。只有自身具备足够的仁德、智慧和恭敬,才可能获得他人的回应与认可。同时也指出,自身端正,便会吸引他人,强调了以身作则的力量。引用《诗经》的话语,进一步说明人要通过自我的修行和努力去追求更多的美好。这种观点对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