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老百姓归服仁政,就像水往下流,野兽往旷野跑。因此,为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为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为商汤、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
“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在为他驱赶百姓。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办不到。当今想统一天下的,却像生了七年病的人要得到干了三年的艾草。如果不积蓄,是终身得不到的。如果不立志于仁德,是要终身忧患、受辱,以至于死亡的。《诗经》说:‘他们哪能变好,只能同归于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圹(kuàng):同“旷”,旷野。
獭(tǎ):兽名,喜食鱼。
爵:同“雀”。鹯(zhān):猛禽,喜食雀。
艾:艾草。治病用的艾草,干的时间越长越管用,因此用“三年之艾”为喻,意谓如果平时不准备,则难以立刻得到。
指《诗经·大雅·桑柔》篇。
其:指朝内君臣。淑:好。载:语首助词,无义。胥:相互。及溺:至于沉溺。
赏析
本章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指出,民心向背是政权存亡的关键。夏桀、殷纣这两个暴君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而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得到了民心。
怎样得到民心呢?人民想要什么,就给他们准备什么;不想要什么,就不要强加给他们什么,这就是“仁”。仁者,人也,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感情,把人当人看,以人民之是为是,以人民之非为非。
现代民主政治,十分讲民意,认为民意是最高准则,只有暴君恶徒才不把民意当回事。由此看来,孟子的仁政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民之所欲,皆为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晁错所謂‘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此类之谓也。”
“艾,草名,所以灸者,干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干久之艾,固难卒办,然自今畜之,则犹或可及;不然,则病日益深,死日益迫,而艾终不可得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桀纣:桀,夏朝末代君主,名履癸;纣,商朝末代君主,名辛。
- 圹(kuàng):旷野。
- 獭(tǎ):水獭。
- 鹯(zhān):一种猛禽。
翻译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有办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人民;得到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罢了。 人民归附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鹯,替商汤、周武王赶来人民的,是桀和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那些想称王天下的人,就像患了七年的病要寻求用三年的陈艾来医治。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都得不到。如果不立志行仁,就会终身忧患受辱,以至于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赏析
这段话强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桀纣因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而得民心的关键在于满足人民的愿望、不做人民厌恶之事。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民心所向的力量,如人民归附仁德如同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同时也警告那些想称王天下的人,必须要有仁德,平时就要注重积累,否则就无法达成目标,还会陷入困境。引用《诗经》之语,进一步强调了不行仁的后果。这段内容反映了孟子重视民心和仁德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内涵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