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而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不能治理好百姓的。得到上级的信任有办法,首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有办法,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侍奉双亲而不能让他们高兴,就不能取信于朋友。让双亲高兴有办法,首先要诚心诚意,反躬自问而心意不诚,就不能让双亲高兴。使自己诚心诚意有办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自然的道理。思慕诚,是做人的道理。极端诚心而不能使别人动心的,是从来没有的事;不诚心,是没有人会被感动的。”
注释
不获于上:得不到上级的信任。
赏析
本章论“诚”,即取信于人之法。
孟子认为,要得到上级信任,必先得到朋友信任;要得到朋友信任,必先使父母双亲高兴;要使父母双亲高兴,心意必须要诚;而要诚心诚意,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不知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心诚意是做人的道理。极端诚心而不能使别人感动的,那是没有的;不诚心,没有能够感动别人的。由此看来,“诚”的核心是“善”,也就是“仁”。
“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与《大学》相表里,学者宜潜心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获:得到信任。
- 反身:反躬自问,自我反省。
- 诚身:使自己做到真诚。
- 明:明白,懂得 。
翻译
孟子说:“处在低下的职位,如果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是不可能把百姓治理好的。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有方法: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会得到上司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事奉父母,要是不能让父母喜悦,也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了;要让父母喜悦也有方法:自我反省而缺乏诚意,也就不能让父母喜悦了;要使自己做到真诚也有方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做到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准则。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从不会有的事;不真诚,是没有能感动别人的 。”
赏析
这段话层层递进,深入探讨了个人修养与成功治理之间的关系。孟子从最基本的为人之道——真诚出发,一环扣一环地揭示出要想治理好百姓,就需要一步步溯源而上,先做到对自己真诚,理解善的内涵,进而能使自身真诚;有了真诚才能取悦父母,赢得朋友信任,最终获得上司的认可与信任。强调了 “诚” 是核心,是根本大道,无论是 “天之道” 的自然至真,还是 “人之道” 的努力追寻,都围绕着 “诚” 展开。此观点不仅在当时极具前瞻性和深刻性,即使到如今,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足、人际交往与事业发展依旧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体现了孟子思想中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一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