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存心。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常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他对我粗暴无理,那么,君子一定自我反省: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否则这种事怎么会落到我头上?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仁的,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有礼的,那粗暴无理的还是这样,君子一定又自我反省,我一定不忠。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忠心耿耿的,那粗暴无理的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是个狂妄的人罢了。既是这样,他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意外的痛苦。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个人;我,也是个人。舜成为天下人的模范,可以流传到后代,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这就是值得忧虑的。有忧虑了怎么办?努力像舜一样罢了。至于君子的痛苦,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的事不做,不是合于礼的事不干。假如有意外的灾难到来,君子也不会为它感到特别的痛苦了。”

注释

横(hèng)逆:强暴不顺理。 物:事。 由:通“犹”。 择:区别。

赏析

本章论君子之优于他人,在于有仁、礼、忠。 孟子认为,君子心底无私天地宽:爱护他人,受人关爱;尊敬他人,受人尊敬。君子之忧,在于成不了舜那样的圣人,而不忧别的。孟子那时,天下纷乱,故他主张以舜帝之仁之礼来救天下,而不主张与横行霸道者较一日之短长。 但是,真理往往具有相对性,将它绝对化就成了谬误。一个人,一个国家,如果对暴徒只知以仁义为辞,聊以自慰,久而久之,必遭灭顶。“以仁礼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 “忠者,尽己之谓。我必不忠,恐所以爱敬人者,有所不尽其心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存心:内心的态度和信念。
  • :儒家伦理的核心,指爱人、关心他人。
  • :社会行为规范,表示尊重和谦逊。
  • 横逆:蛮横无理,出言不逊或行为恶劣。
  • :忠诚,尽职尽责。
  • 妄人:行事荒谬的人。
  • 禽兽:这里比喻没有道德的人。
  • 乡人:乡里的普通人,与“天下”相对。

翻译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常人,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内心。君子把仁爱存于心中,以礼仪约束自己。仁者会关爱他人,有礼貌的人会尊敬他人。关爱他人的会被人们长久地爱戴,尊重他人的也会得到持久的尊重。

如果有人对我无理,君子会自我反省:我是否不够仁慈,是否有失礼数?这样的待遇不应该出现。反省后发现自己的确仁爱有礼,但对方仍然无理,君子会想:我可能没有尽到忠诚的责任。反思后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忠诚,对方还是这样,君子会说:这人真是个荒谬的人,与禽兽又有何区别呢?面对这样的对待,君子不会感到困扰。

因此,君子会有长远的忧虑,但不会有短期的烦恼。他们的忧虑在于,比如我和舜一样都是人,他能成为天下的楷模,而我却可能只是平凡的乡民,这是值得忧虑的。如何应对这种忧虑?就像舜那样去追求卓越。

至于君子的烦恼,他们几乎不存在。他们只做符合仁义和礼仪的事,即使偶尔遇到短期的困扰,他们也不会为此担忧。”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观,强调君子通过内在的仁爱和礼制来提升自我,面对他人无理时,通过自我反省来审视自身的不足。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有超越常人的道德追求,他们的忧虑主要来自对能否达到像舜那样的道德典范的期待,而非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这种修养方式,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