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同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人有一个无名指弯曲着,伸展不开,不是很疼痛,也不妨碍做事。可是,如果有人能让它重新伸直,那么就是让他前往秦国、楚国去治,他也不会觉得路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及别人。手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性赶不上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不知道哪个轻,哪个重啊。”

注释

信(shēn):通“伸”。

赏析

本章论人之仁义天性不可丧失,若不幸丧失,必须“医治”。若只知医治无名指屈不能伸之病,不知“医治”人心丧失天良之病,便是不知轻重。孟子长于比喻,本章说明心灵之美远比外表之美更为重要。可见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这类说法,已与宋明“心性之学”十分相似了。 “不知类,言其不知轻重之等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