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人是君子,有人是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从心志上用功夫的,就是君子;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用功夫的,就是小人。”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人从心志上用功夫,有人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用功夫,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耳朵、眼睛也只不过是物,它们与外物接触,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思考了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这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的。所以,先把心志这一大的方面树立起来,那么,那些次要的方面就不能侵夺它了。这样就成为君子了。”

注释

钧:通“均”,同样。 大体:指心。小体:指耳、目等感官。

赏析

本章继续论述人应该着力培养“心”(即“仁义之心”)。 为什么要着力培养“心”呢?因为“心之官则思”,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孟子认为,只要首先把“心”这个“大体”树立起来,那么像“耳目”这样的“小体”就不能改变人的本性了,这样就能成为君子。否则,如果不知“从其大体”,而去“从其小体”,人就会放纵耳目口腹之欲,他的“仁义之心”就会被改变,就可能成为“小人”,甚至禽兽。 “耳司听,目司视,各有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于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职,则不得其理,而物来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而心为大。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夺之矣,此所以为大人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通“均”,同样。
  • 大体:指心。
  • 小体:指耳目等感觉器官。

翻译

公都子问道:“同样都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顺从自己的本心的就是君子,顺从自己的耳目等感觉器官的就是小人。”公都子说:“同样都是人,有的顺从自己的本心,有的顺从自己的感觉器官,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耳目等器官不会思考,因而容易被外物蒙蔽,它们跟外物接触,就只是被外物吸引罢了。心这一器官是会思考的,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先确立起重要的本心,那么那些次要的感觉器官就不能夺走本心了。这样就成为君子而已。”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观点。他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认为心具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耳目等感官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左右。孟子主张人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以成为品德高尚的大人即君子。这种对于人的内在精神和道德追求的重视,对后世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要善于运用理性思考,不被外在的诱惑和表象所迷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