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不把赶不上别人看作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本章仍论人当有羞耻之心。

注释

机变:巧诈。

赏析

孟子这段话并非空泛的议论,而是有感而发。春秋时代,国与国,人与人,人们说话还算数,就是打仗,也是排好阵势,然后开打的。战国时代,一切都变了,人们说话不算数,一切都耍奸诈,讲权谋。所以孟子说,那些专干奸诈之事的人,那是没什么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的。 “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机变:机巧应变。

翻译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啊,那些搞机巧变诈的人,是没有什么地方用得着羞耻的。不以比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得上别人呢?”

赏析

这段话强调了羞耻心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一个有羞耻心的人,会努力提升自己,避免行不道德或不正当之事;而那些善于玩弄机巧应变手段的人,往往会丢失羞耻心。同时,孟子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以不如别人为耻的觉悟,那他也就很难真正去提升自己以达到别人的水平。这体现了孟子对道德和自我修养的重视,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羞耻感,以此作为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