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事,但用仁德统一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件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去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而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注释

故:变故,如灾难、祸患、死亡、疾病等。 怍(zuò):惭愧。 王天下不与存:再次强调“王天下”之事不在“三乐”之中,因为这不是一个等量级的问题。

赏析

君子三乐,乐在平淡。父母健在,兄弟无故,得尽孝悌,故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至公,而君子以仁义礼智安身立命,以兼善天下为终身目标,无愧于天地之公,故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使仁德教化得以广播,故亦乐。 但君子的最高境界,是推行仁道,德服天下,这才是至乐。“三乐”虽乐,不如至乐也。 “尽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乐乎己者教而养之,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而天下后世将无不被其泽矣。圣人之心所愿欲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乐为何如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uò):惭愧。

翻译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然而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种快乐。抬头对天不觉得愧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这三种快乐,然而称王天下不在这当中。”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对于君子之乐的深刻理解。孟子认为,君子的快乐不在于追求权势和地位,如称王天下,而在于家庭的和睦(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在于自身的品德修养(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以及在于能够培养和教育优秀的人才。这种对快乐的定义,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品德的完善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它反映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即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追求,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