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甘美,他不知道饮料、食物的正常味道,是因为受了饥渴的损害。难道只有嘴巴肚皮受到饥渴的损害吗?人心也都有这类伤害。假如一个人能够不把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赏析

本章以饥不择食、渴不择饮因而常常受到损害为比喻,说明人心也会因饥渴而被不正确的学说所损害。估计本章也是针对杨子、墨子之类来说的。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对于各种思想意识有所认识,有所鉴别,有选择地吸收其中的养分。这样,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口腹为饥渴所害,故于饮食不暇择,而失其正味;人心为贫贱所害,故于富贵不暇择,而失其正理。” “人能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则过人远矣。”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