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实在是不仁德啊!仁人把施与他所爱的人的仁德推及他所不爱的人身上;不仁者把加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他所爱的人身上。”
公孙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不惜牺牲百姓的血肉之躯去作战,遭到惨重的失败。想要收复失地,唯恐不能战胜敌人,因此又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作战送死,这就是把加给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所爱的人的身上。”
注释
糜烂:牺牲。
赏析
本章批评梁惠王不仁。
儒家讲“仁”。孔子曾说:“仁者,人也。”又说:“仁者,爱人。”就是说,天地之间没什么比人更重要的。孟子讲“仁”,主要是讲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先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广到爱乡亲,爱国人,爱天下人。
在本章中,孟子说,仁爱的人把他对亲人的爱推及不爱的人即一般的人身上去,而不仁的人却把对别人的恨推及亲爱者的身上去。孟子这段话,看似抽象,却是有感而发。在孟子看来,梁惠王为了扩张国土的缘故,驱使老百姓去打仗,驱使他喜爱的子弟去死战,就是把对别人的恨推及亲爱者身上去。
孟子并非一概反对战争,但对梁惠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让百姓、子弟去送死的做法,却坚决反对。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
“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意,言仁人之恩,自内及外;不仁之祸,由疏逮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糜烂:这里指残害、破坏。
翻译
孟子说:“梁惠王真是不仁啊!仁者会把对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身上,不仁者却会把对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身上。”公孙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残害他的百姓去作战,大败后,想要再次发动战争,又害怕不能取胜,所以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为战争送死,这就叫做把对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身上。”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对梁惠王行为的批判和对仁道的宣扬。孟子通过对比仁者和不仁者的行为差异,突出了梁惠王行为的残忍和不仁。梁惠王为了土地而让百姓遭受苦难,甚至让自己所爱的子弟也卷入战争陪葬,这种行为完全背离了仁的原则。孟子借此表达了他对统治者应秉持仁道、关爱百姓的期望和主张,强调了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重要性。这段论述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