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只取其中的两三页罢了。仁人天下无敌,凭借周武王这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让鲜血流淌得足以把杵都漂起来呢?”

注释

《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周书》篇名,叙述了周武王伐纣之事。今存《武成》是伪古文。策:编成的竹简。 杵:舂杵,舂米用的棒槌。一说形状像杵的兵器。

赏析

《尚书·武成》,大概是写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故事。据学者研究,《武成》早在东汉初期即已亡佚,今日的《武成》是伪古文。 大概孟子看到的《武成》写周武王伐商纣王时,极言杀人之多,有“流血漂杵”之类的话,孟子便从情理上推定,这话有问题:周武王是至仁之人,商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怎么会死这么多人呢?因此他说,与其尽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比方他读《武成》,只取用其中两三根竹简说的话,别的一概不信。 据史家考证,武王伐纣时,尽管联合了许多诸侯,武王一方的力量仍是很小的。纣王之所以被打败,主要是因为他的军队倒戈。这大概是孟子“仁者无敌”的依据。 孟子看书,并不尽信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这种敢于疑书、敢于与“权威”较劲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这里指《尚书》。
  • 武成:《尚书》的篇名。
  • :竹简。

翻译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就只取其中的两三片竹简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淌得足以让舂杵都漂起来呢?”

赏析

这段话表达了孟子对书籍内容应持有的一种理性态度。他强调不能盲目迷信书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以《武成》为例,他对其中关于战争残酷场面的描述提出质疑,认为以仁伐不仁不应该出现血流成河到可以漂起舂杵的程度。这反映了孟子重视道德和仁义的观念,以及对历史记载的批判性思维。这段话对后世提醒人们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前人的思想和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