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先生告颜渊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不能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藏于身。只我与你能这样了。”子路说:“老师倘有行三军之事,将和谁同事呀?”孔子说:“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才和他同事吧。”
注释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舍同捨。即不用义。
唯我与尔有是夫:尔指颜渊。身无道,则用之无可行,舍之无可藏。用舍在外,行藏在我。孔子之许颜渊,正许其有此可行可藏之道在身。有是夫是字,即指此道。有此道,始有所谓行藏。
子行三军则谁与:凡从学于孔门者,莫不有用世之才,亦莫不有用世之志。子路自审不如颜渊,而行军乃其所长,故以问。古制,大国三军,则非粗勇之所胜任可知。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之。冯河,徒身涉之。此皆粗勇无谋,孔子特设为譬喻,非谓子路实有此。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成,定义。临事能惧,好谋始定。用舍不在我,我可以不问。行军不能必胜而无败,胜败亦不尽在我,然我不可以不问。惧而好谋,是亦尽其在我而已。子路勇于行,谓行三军,己所胜任。不知行三军尤当慎,非曰用之则行而已。孔子非不许其能行三军,然惧而好谋,子路或有所不逮,故复深一步教之。
序
本章孔子论用行舍藏,有道亦复有命。如怀道不见用是命。行军不能必胜无败,亦有命。文中虽未提及命道二字,然不参入此二字作解,便不能得此章之深旨。读《论语》,贵能逐章分读,又贵能通体合读,反复沉潜、交互相发,而后各章之义旨,始可透悉无遗。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暴虎冯(píng)河:空手打虎,徒步渡河。暴,徒手搏斗。冯,同“凭”,凭借。
翻译
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说:“您如果统率三军,那么会和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的。一定是面对事情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
赏析
这一章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处世和用人的观点。他认为颜渊能够根据时机决定是否施展才能,这种境界是很高的。而对于子路所说的统军问题,孔子强调他不赞赏那种仅凭勇敢而无谋略、不顾后果的行为,而是更看重有谋有智、谨慎行事的品质。这里也反映出孔子重视智慧与谋略而非单纯的蛮勇,这对于为人处世、做事行事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