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释
叶(shè)公: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赏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好学。这里面没有什么玄虚的事情,你要是能好学,你也能成就,这是孔子给我们示现的榜样,让我们可以学习。如果他示现一个生而知之的样子,一出生来就是天才,那我们没办法学他,那好学我们就能学。朱子讲这三句话,说发愤忘食,是讲他「未得」,就是还没有得道之前,孔子发愤忘食,这是好强、好学,努力精进,废寝忘餐。
「已得」,就是他已经得道了,得道了非常的快乐,乐以忘忧,没有忧恼。得道了之后,心里面真的没有任何的忧虑、恐惧。《大学》里面讲,「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那他已经得道了,当然内心里已经没有忧患、没有恐惧、没有好乐、没有忿懥,忿懥就是愤怒。这就是心中没有贪瞋痴,离开了烦恼,他就乐。那个乐,不是世间五欲之乐,而是法喜,是脱离了烦恼之后的那个乐,所以叫乐以忘忧。这两者是通过「俛焉日有孳孳」,俛是勤勉的勉,通假字。这个「俛焉日有孳孳」,原文是出于《礼记.表记》,这是讲他孜孜不倦的、勤勉的努力在那求道。
「不知老之将至」,就是他已经把自己年岁都忘了,不知道年数之不足,年纪愈来愈大了,自己都没意识到,永远做一个求学者、做一个学生,向古圣先贤学习,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了,就是学完了,学着学着学不完了,所以终身在学习。这是孔老夫子自己评价自己好学之笃,笃是用功、专注。这是朱子对这三句话的解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叶(shè)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
翻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赏析
这段话表现出孔子对自己的一种认知和态度。他形容自己发愤努力时可以专注到忘记吃饭,沉浸在快乐中会忘却所有忧愁,甚至连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都不在意。这体现了孔子对知识和道德追求的执着与热情,以及他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展示了孔子的高尚品格和对人生的积极投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