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野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注释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赏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质:质朴。
- 文:文采。
- 野:粗野。
- 史:虚浮。
-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彬(bīn)。
翻译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个君子。”
赏析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修养的一种观点。他强调了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均衡与协调。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就会显得粗俗、没有教养;而如果过于注重文采而忽视了内在本质,就会显得虚假、华而不实。只有将质朴与文采恰到好处地融合,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这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追求适度、和谐的主张,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