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赏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如果,要是。
  • 志于仁:立志追求仁德。“志”(zhì),立志、有志于 ;“仁”是儒家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待人友善。
  • 无恶(wù)也:没有什么可憎恶的。“恶”在这里读“wù”,意思是厌恶、憎恶。

翻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可让人厌恶的行为了。”

赏析

这句话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强调了“志于仁”的重要性,当一个人内心坚定地立志以仁德为追求目标时,其言行举止都会受到仁德的指引和约束。在现实生活中,以仁德为引领的人往往能够秉持善良、包容、友爱等美好的品德,做事情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其行为和选择自然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与厌恶。这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倡导人们通过树立高尚的志向,用仁德塑造自己,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