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赏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恶(wù):厌恶。
  • 处(chǔ):接受,享受。
  • 去:摆脱,舍弃。
  • 造次:仓促,匆忙。
  • 颠沛:困顿,挫折。

翻译

孔子说:“财富与显贵,是人人所想要拥有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是不会舍弃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匆忙仓促的时候必定如此,困顿挫折的时候也必定如此。”

赏析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和对仁德的坚守。他强调了人们对富贵的渴望是正常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得,否则不应接受。对于贫贱,也同理不应通过不正当手段摆脱。同时指出了仁德对于君子的重要性,君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保持仁德,不能违背。这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高度重视,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能丧失基本的道德底线,要始终以仁为本。这种思想对后来中国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