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出自 南北朝王褒 的《 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拼音

注释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 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 临:靠近。 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异方:异乡。 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河北以为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声,更觉肝肠寸断。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怅然若失的情状,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叶:**树叶。
  • **洞庭波:**洞庭湖的水波。这里化用《九歌·湘君》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 **常山:**在今河北正定一带 。
  • **代郡:**在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蔚县一带。
  • **亭障:**边塞堡垒。
  • **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多写征人思乡之情。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 ****阿(ē)**:**山的弯曲处。

翻译

秋风吹动着树叶,那情景竟好似洞庭湖上涌起的水波。常山临近代郡,边塞堡垒环绕着黄河。心中悲伤着这异地的音乐,听着《陇头歌》更是肝肠寸断。傍晚时分,我骑上远行的马匹,在北山的弯曲处迷失了道路。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秋风中树叶飘落如洞庭波的景象,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勾起浓浓的乡思之情。接着,“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点明了自己身处异地偏远的边疆,描绘出边关防御工事的险要与广袤,衬托出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直接抒发诗人对异乡音乐的悲伤之感,以及听到《陇头歌》引发的极度思乡之情。最后“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将时间推至傍晚,在暮色中迷失道路,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惆怅。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将征人远离家乡、身处异乡的孤独、悲苦情感刻画得十分深刻,让人感同身受。

王褒

王褒,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之后(第三子王洽一脉),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妻子为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 ► 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