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身,起床。
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句: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违,违背。
序
此诗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二句化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种豆南山下:在南山脚下种植豆子。
- 草盛豆苗稀:杂草茂盛,豆苗显得稀疏。
- 晨兴:清晨起床。
- 理荒秽:整理和清除杂草。
- 带月:披着月光。
- 荷锄:扛着锄头。
- 道狭:小路狭窄。
- 夕露:傍晚的露水。
- 愿无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翻译
在南山的脚下种下了豆子,但杂草长得太茂盛,豆苗反而稀疏。清晨起来,我整理那片荒芜之地,直到月亮挂上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家。小路狭窄,两旁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虽然衣服被露水打湿并不值得惋惜,只要能让我的心愿不被违背就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日常场景,他亲自劳作,不畏艰辛,尽管环境简朴,杂草丛生,但他仍能从中找到乐趣,享受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带月荷锄归"一句,既写出农耕生活的辛劳,又展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他对隐居生活的坚守和对自由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他的淡泊名利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质朴而深情,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意。